生命文化节丨论坛回顾:生死两相安

2018-12-11

生命文化节丨论坛回顾:生死两相安

4 月 18 日 18:30,在光华楼袁天凡报告厅举办了复旦大学第一届生命文化节跨学科论坛——“生死两相安”,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老师,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胡雁老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分党委书记顾东辉老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顾文英老师,从医学、护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来与我们一起 共话“ 生死”。

论坛从马勒的《第九交响曲大三乐章》片段开始,以这部充满与死亡的斗争和对峙、情绪激愤的音乐作品引入,四位嘉宾与我们分享了 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


image.png

image.png


闻玉梅老师认为,死亡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应该豁达面对。她为一些年轻人的“轻生”行为感到惋惜,她强调我们应该珍爱生命 珍爱生命,思考如何对待我们来之不易却短暂的人生。她也提到在面对死亡时病人的痛苦、家属的纠结、医生的抢救义务中,她认为 平静离世需要病人 、 家属 、 医生三方面的考虑,要让临终的人平静而美好地离去。

胡雁老师则着重强调了“生死两相安”的“安”,至于如何去做,她认为 生命教育特别重要。那些亲眼见到的经受痛苦的临终病人的案例,让她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更多地思考如何让死亡变得有尊严、安宁,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 让患者平静、安详、有尊严地离开 静、安详、有尊严地离开,而“ 临终的人善终,生者能够善别、善生”对于安宁疗护非常重要。


image.png

闻玉梅老师


顾东辉老师从 心理学角度分享了看法,他指出 家庭成员的离世是对家庭结构的改变,互动模式中少了一个人的参与,互动会大大减少。另外,家属从心理上对亲人离世的抗拒到接受的过程,将会受到病人患病的时间、病人的年龄、家庭地位、家庭平时的互动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的问题。

顾文英老师分享了自己从医三十年的心路历程,她说:“死亡不是狂热的 死亡不是狂热的 、 挣扎的 , 死亡也可以是美丽的。”她提到了一位患晚期肝癌的年轻的父亲,为自己新生的孩子准备了一个工具箱作礼物,希望孩子自食其力、有担当。她也说起自己的老师,走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在参加孩子的婚礼上他对在场所有人讲述自己的生命体悟。顾文英老师说自己从这些话语中“ 看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大海”,病人和家属的人生经历其实是告诉我们如何珍爱生命的“教科书”。


image.png

胡雁老师


分享了对生死的理解和看法之后, 四位同学带来了深情的朗诵。主持人提到朗诵中的琼瑶公开信中的一句“恳请你们用正能量的方式来对待我必须会来临的死亡”,与嘉宾们谈论什么是“ 正能量的方式”,以及临终患者和家属在陪伴的同时 如何做好“ 善终” 和“ 善别”。

对此,闻玉梅院士提到她的一位同学临终前要求自己的追悼会上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因而她觉得正能量是在即将离去时不要悲伤, , 而是要去回忆一生中的互相陪伴 , 回想快乐的事情 , 想想喜欢的人和事,就会是很大的安慰。她还笑着说自己已经八十多岁了,她已经说过自己走的时候要放《红梅赞》,她说:“我为国家为人民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我很高兴。”。

四位同学带来了精彩的朗诵

胡雁老师赞同地表示要让病人安静、平静、没有痛苦、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段,很重要的一点是回忆曾经的幸福快乐,就可以调整临终病人的心态。而在安宁疗护中,强调的是让临终病人制作自己的“ 生命愿望”,安排自己与家人的告别,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去做好 做好“道别 道别 、 道谢 、 道歉 、道爱 道爱”,就可以 做到“善终 善终 、 善别、善生 别、善生”

顾东辉老师则提到 隐瞒病情的情况,一些癌症病人到最后都对自己的疾病不知情。而借鉴国外的做法,病情告知可以有由医护人员、心理学家、社工组成的 专业团队给出意见和指导。另外,顾东辉老师认为 正能量是要达观地面对。对病人来可以去实现未了的心愿,并且家属不要用自己的悲伤加剧病人的痛苦或是给病人带来自责的感觉;对家属来说悲伤痛苦是正常的,但要从中走出来去面向新的生活,这对家庭和社会都会有正面的作用。


image.png

顾东辉老师

顾文英老师认为,即使选择隐瞒,病人也往往能猜测到自己的状况,而此时病人孤独的内心最需要的恰恰是 家人的陪伴。她还谈到了得知自己的先生罹患晚期肺癌后,他们按照计划一件一件完成想做的事,互相陪伴,温馨圆满地度过最后的时光。她提到了自己援藏时读到的《西藏生死书》一书, 宗教信仰让藏人面对死亡时身心灵有了安顿,再次强调临终的人身心灵方面的需求

之后我们共同观看了 关于临终时拒绝心肺复苏的视频,主持人就医学院对于学生的 人文情怀方面的培养问题向四位嘉宾提问。

闻玉梅老师表示学校从前几年开始已经开设了医学和人文的相关课程,并且经由网络推广受到了关注。而人文应该要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她强调“学的核心就是人文 学的核心就是人文”,两者互相融合,人文是医学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人文是医学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image.png

顾文英老师

胡雁老师从护理工作包括实习医生的培养方面谈到了对人文的注重,医护人员要尊重病人的愿望,尊重生命和死亡,因此要 将生命尊严和医学人文的思想贯彻到课程中,从案例着手去反思讨论生命尊严的含义。

顾东辉老师则认为看病不仅看的是“病”,更是“人”,因为身心灵是高度关联的 身心灵是高度关联的。这就要在医护人员以及家人和病人的交往互动中关怀病人的心和灵的方面,病人的心态调整好对他的身体也是有利的。而人文,是在生活中每个人对生命都要有

一种尊重。在生死观或者说生命教育中,要 以人文的内涵为指引 , 自然地推动对生命的领悟。

顾文英老师进一步指出“ 医学本身就是人学”。人文理念方面也是国内医学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比如解剖教学前向遗体鞠躬致谢就是人文的体现。英国《经济学人》的一份全球死亡质量报告中可以看到我们在这方面的薄弱,一个重要的评价维度是公众知晓和公众参与,因此 死亡更需要不同学科的学生、 、 需要公众共同的关注和思考。

最后针对现场观众的提问,各位嘉宾与我们共同探讨了生前预嘱的立法所涉及的传统和人伦的问题,生命过程中 把握机遇奉献真心, 从书本和生活体验中进行生命教育,医务社工在患者临终阶段可以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的帮助。嘉宾们也向我们提出了 珍爱生命、 尊重生命、 思考生死的希望,以及 关怀生命、服务他人、 奉献社会、实现价值 实现价值的愿景。论坛圆满结束,“生死两相安”建立在对生命的领悟和人生的把握之上,我们要继续我们的生命思考,继续去丰富人生的意义。

文案丨高舒婧

编辑丨陈越遥

业界动态

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