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成文武:与生俱来谈往生

2018-12-11

讲座回顾 | 成文武:与生俱来谈往生

2017 年 3 月 29 日本是一个普通的周三,但这天晚上的 3108 教室让这一天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复旦第一届生命文化节隆重开幕了,这大概将是第一次在复旦如此大规模的谈生论死。开幕讲座的主讲人是一位专注临终关怀领域的医生,肿瘤医院的综合治疗科成文武主任,成主任受邀前来为到场的学生们讲述他所面对过的生与死。


image.png


首先是开幕的环节,各个主办方代表上台为生命文化节的开幕致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顾文英老师、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国豫老师、肿瘤医院的成文武主任、校团委韩煦老师先后致辞,表达了对活动的支持和祝贺。在这个环节之中,顾文英老师谈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希望和年轻人一起来探讨关于生命的话题”。而王国豫老师则从伦理学的角度,点出了现代社会中技术和伦理的关系,给出了很好的思想启发。而韩煦老师点出了

生离死别人们必然会面临的,所以复旦人需要关怀生命,我们都需要关怀生命。


image.png


而后,讲座主体环节正式开始。第一部分是对死亡的认识。成主任从分享自己的故事开始,讲述如何逐渐接触并认识死亡。“对死亡的认识是和年龄有关的。”小时候第一次亲人离世,进入停尸房,那时还不懂得悲哀,只觉得少了一个喜欢自己的人。而后小学时,慢慢接触到明星的离世等等,于是感知到了死亡所伴随的悲伤,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还有自己的死亡和恐惧。

“有人说,人从天堂来,到地狱去,路过人间。”究竟人生往哪儿去呢?没有人真的知道,于是有很多猜想。“不过,”成主任说,“我当时害怕的是,死的时候会不会痛。”到了工作实习之后,成主任接触到了病人和他们的生离死别。死亡有时是孤独的,有位病人生命体征消失了,而家属不在身边,作为实习生的成文武于是陪伴着遗体直到家属到医院。成文武感知到了医学的有限力量,也明白了作为医生无论如何避不开死亡,于是见证了很多生命的离世。

image.png


随后,成主任谈到了对死亡教育的理解。死亡往往被人避讳,而死亡教育应该从小开始谈,一直谈到自己的离开,因为死亡是一出生就签好的约定,没人能免于死亡。我们需要学习怎么面对丧亲之痛,也要学会如何与父母从容地谈论死亡。现在许多最后的抢救意见可能只是家属做的,而如果能在健康的时候就谈论到死亡问题,或许能有助于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更有尊严、更安详地离开。“死亡是一堵墙还是通向彼岸的通道,归根结底都是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爱。”对死亡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如果过好生命的每个美丽的当下。

在死亡教育之中,我们应该接受认知教育——我们需要知道生命并非理所当然,情感教育——丧亲之痛应该学会放下,行为教育——为了所谓的尽孝而进行过度抢救是有害的,价值观教育——生命不能用金钱衡量。在这种种教育之中,实际上贯穿了对生与死的认知,也包含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image.png


接着,成主任讲述了死亡教育的目标,其包含改善生活的质量,促进人们关于生死的沟通,提高人们在危难时刻的沟通能力等等。在缺少死亡教育的情况下,病人和家属沟通不顺畅,家属可能隐瞒了病情,导致一些悲剧发生。比如良性肿瘤被患者乱猜为恶性肿瘤,于是寻短见,或者来不及处理后事,来不及完成一些想做的事。“要依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方式告知他们自己的病情。如果他很乐观积极,那可以竹筒倒豆子一样全盘说出;如果他比较敏感脆弱或胆子小,那可以慢慢透露,也就能慢慢接受了。”

最后,成主任给了观众两句寄语:“你做好了,病人和病人的家属永远不会忘记你。你做砸了,病人和病人的家属也同样不会忘记你。”医务工作者有职业的担当,所以责任重大。


image.png


成主任风趣幽默而又热情的讲座常常引来掌声阵阵,在观众的掌声中,开幕讲座圆满结束,而文化节才刚刚开始。原本陌生的肿瘤,原本不曾谈及的死亡,在一场讲座中被拨开云雾,学生们对于肿瘤和死亡有了更深的感知。这就是生命关怀和生命死亡教育存在的意义,任重而道远。

文 案 | 郑彦昀 & 景敏

编 辑 | 吴 宛 凊

业界动态

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