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最新推出《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分群体社会工作指南》

2020-02-03

自新型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患者的数量每天都在持续上升,大批的医护人员加入逆行者的队伍,战斗在疫情的第一线,基层社区工作者奔走在社区,关心每一位居民的健康,可以说全国上下都在争分夺秒的与新型冠状病毒抗争。社会工作者也积极投身到这场“毫无硝烟”的战斗中,为安抚疫情带来的社会情绪,链接社会资源、提供民众安全感,促使生活恢复正常而努力。面对受到疫情影响的不同群体,如何运用专业的理念和技能,提供有效的服务,也是当下社会工作者在疫情防控服务中遇到的实践困惑。因此,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在1月29日发布《新型肺炎疫情防控社会工作服务手册》的基础上,将从不同的群体需求出发,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指南。

第一部分

新型肺炎患者、疑似患者及其家属

一、群体需求

1.了解相关医疗信息的需求:包括疾病知识、就诊信息、治疗情况、医患沟通渠道等;

2.生理及生活上获得适当照护的需求:患者对住院环境的适应,家属作为亲密接触者对居家隔离环境的适应、基本生活用品补给、患者家中可能存在老人或儿童需要照看等;

3.情绪支持的需求:获得正式或非正式系统的支持,例如:患者希望缓解对疾病的恐惧,能够与亲友联系,受到医院医护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的关怀等;

4.了解各项政策、福利和社会资源信息的需求:例如隔离规定、劳工权益规定、医疗及社会福利服务、专业心理辅导信息等;

5.生活事务协助的需求:患者或者家属不管是住院还是居家隔离,都存在生活上被限制的问题,可能需要有人协助其处理各种生活上的事务,例如家庭送餐、就医领药、生活费用缴纳等;

6.家庭及社区接纳和认可的需求:患者及家属有被家庭、朋友、社区、职场等原来生活系统及社区大众接纳认同、不受歧视污名的需求;

二、服务提供

考虑到新型肺炎患者和疑似患者的危机程度,社会工作者需要将所有入院患者纳入服务名单,以个案管理的方式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专业服务。

具体服务可参考以下几个环节:
(一)初步接案
患者入院时,可能存在不安的情绪、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入院隔离生活不方便等问题,社会工作者可采取主动联系、向患者表达关心的方式,提供患者住院所需要的物资,减少患者住院生活上的不便与不安,以协助患者适应住院生活。
具体服务策略包括:
1.发送慰问物品,可以包括:个人洗护用品、关怀慰问信等;
2.撰写“关心便条”,在便条上表达关怀慰问心意、未来提供服务的内容、联络方式等;
(* 慰问物品和“关心便条”在患者刚入院就提供给他们,使患者一住进病房,就能够感受到社会工作者的关心。)
3.根据患者的名单,查询其基本资料、联络方式(患者及家属),以电话和微信或书信(若无法以言语与患者沟通)的方式与患者或家属联系,表达关心,建立专业关系;

(二)社会心理评估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具体的服务之前,需要评估患者及家属的社会心理状况,具体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及家属对病房/居家隔离环境的需求及适应:由于隔离措施可能会让患者和家属毫无准备,而对医院环境及住院生活产生不适应,社会工作者需要主动关心患者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日常用品,以评估患者在医院环境适应情形;以及家属居家隔离情况。

2.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的认知和期待:由于新型肺炎的复杂性,包括各种容易混淆的症状,难以立即给予明确的诊断、甚至病情会不断变化、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等,再加上住院或居家隔离的限制,家属无法在患者身边陪伴,常常使患者及家属觉得更加难以适应。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患者疾病状况,目前身体症状,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等;医患沟通情况,是否有畅通的沟通渠道;患者及家属是否能够了解疾病、及其治疗的限制和不确定性,是否能接受病情快速起伏变化;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和治疗的信心程度。

3.患者及家属可能会有的情绪反应:在确诊或是疑似患病的时候,随着病情的变化,患者和家属可能会有多种情绪反应,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交谈中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反应或描述,评估目前的情绪和压力状况。可能的情绪反应包括:担心、难过、悲伤、焦虑、恐慌、自责、不解、否认、无助、无奈、麻木、抗拒、困扰、愤怒(对老天爷、传染源、医疗、社会、政府)、强做镇定,也可能有正面反应:乐观、平静等。

4.患者及家属可能会有的生理症状:失眠问题、坐立不安、饮食障碍(胃口不好或吃过多)、哭泣、叹气、社会退缩、胃痛、胸闷、缺乏力气、精神恍惚、头痛、对声音敏感等;

5.家庭互动关系、资源、能力等:例如家庭中主要决策者为谁,平时的沟通与互动方式;患者及家属的自我照顾能力如何;患者及家属的压力应对经验和能力如何;家庭的支持系统,可运用的正式或非正式资源,以及运用资源的能力;例如,是否有家人或亲友可以给予关心,协助处理事务等。

6.患者及家属因疾病所受到的影响:在患者住院隔离或家属居家隔离期间,所带来生活上的限制与改变,例如:家庭是否因疾病而导致经济或生活上的困难,家中是否有需要被照顾的成员(例如老人、幼儿、残障人士或其他生活无法自理的人),患者或家属在社区中的生活是否因为患病而被歧视或污名化;是否因生活受限而无法处理各项生活事务。

image.png

(三)介入策略

1.主动关怀,建立专业关系

患者刚入院进行隔离治疗,容易产生被弃的孤立感和恐惧感,社会工作者需主动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时间,透过微信或书信问候及电话联络,及时让患者了解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和方式,这是建立专业关系的第一步。

定期主动打电话关怀询问患者住院的生活状况,以协助患者适应医院的环境。

为患者提供日常物资供应补给服务,缓解因住院隔离治疗所产生的生活不便,增添其社会温情的感受。

2.积极倾听,缓解不安、焦虑及恐慌情绪

倾听、同理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引导情绪表达,若患者及家属不愿意或无法表达时,需要适时停止。(* 关心、陪伴与支持胜过于言语。)

在不安、焦虑、恐惧与悲观中提供正面信息。对病情认知不清、过度的悲观或乐观都会影响疾病适应,社会工作者需要引导患者与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澄清说明不必要的担忧,或不清楚的地方,鼓励正向思考,强化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一起并肩作战的信念。

当专业关系稳定时,可以协助个案整理情绪,找出压力来源,适当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包括:压力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学习识别不利的压力、改变对压力的态度、学习放松和正面应对方式。

与患者或家属共同制定“可以做哪些事情来应对困难”的计划。

定期搜集相关的法律规定、社会服务和资源等资讯,编印成温馨提示手册,分享给患者和家属。

提醒患者和家属避免观看过多媒体关于新型肺炎的报导,尤其是电视新闻的标题、画面及声调,容易增加不安的情绪。

鼓励患者书写心情日记,将纷乱的思绪整理记录;建议患者尽可能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以增加抗病的战斗力。若体力允许,建议适度做些柔软的伸展活动,不但可以维持较佳的体况,也有助于睡眠。

有情绪或睡眠障障的患者,可在医生评估同意下,服用镇定或安眠药物,帮助病患适度的放松和休息。

提醒家属、朋友定时打电话鼓励患者,将家人或重要他人的关怀录音、卡片、信件、照片等等,送入隔离病房安慰患者,并随时为患者加油打气。

3.注入希望,在局限中寻找解决办法

澄清并协助患者了解目前面对的各种限制,提醒并协助患者及家属专注与当下可以做的事情。在受限的环境下,提供患者与家属之间沟通的渠道。

如果患者因治疗导致言语沟通受限(如插管),但只要患者意识清楚,体力足够,也可以使用替代性的方式(如:手机短信、微信语音等)来增加亲属互动的机会。

可以邀请家属做一些仪式性的活动,例如祝福、祈愿等方式,汇集正向的力量,增加家属的参与,减轻无力感。

此外,患者之间的相互鼓励也非常有用,社会工作者可以将收集已经出院病友抗击肺炎的心声整理成文,分享给新进或仍住院的患者。

4.提供丧亲辅导

目前新型肺炎存在着少量重症患者,病情严重,可能有使用ECOM(体外膜肺氧合)、插管、意识不清而无法与外界沟通,甚至也有面临死亡的情形;而在隔离治疗的限制下,家属无法前来陪伴照顾,心中充满担忧、自责与无力感;患者也因为隔离治疗;更有恐惧与疏离感。由于新型肺炎疾病的特殊性,有可能家属无法见到患者的最后一面,往往造成家属有更大的遗憾、失落、与自责。

在这样受限的情境下,家属需要更多的关怀支持与协助,以能了解情境的限制,找寻适切的方式与患者沟通、表达关爱、为患者做些事,甚至准备面对可能的预期性悲伤。

5.链接社区资源,消除社会对新肺炎患者及其家属的污名

由于患有新型肺炎,社会上可能存在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偏见和污名,导致其原有的社会关系断裂,难以融入原有的社区。社会工作者需要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可运用的社会资源,例如居家隔离的家属可能需要社区提供送餐或帮忙处理生活服务,但是不知道如何联系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为其提供信息。

社会工作者可与社区社会组织合作,在社会内开展去除新肺炎污名化的活动,运用公众教育的方式,让普通群众正确认识疾病,减少对患者的偏见。

鼓励康复的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去污名化的活动,向社区居民分享自己感受和经历,以此增加社区其他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同理心。

image.png

三、注意事项

(一)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尽量以电话或微信的方式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由于患者情况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意识清楚且可进行言语沟通的患者,可以与其及家属联系,提供关心,进行社会心理评估,开展干预;意识清晰但无法进行言语沟通的患者(有阅读能力),社会工作撰写鼓励信表达关怀,如无阅读能力,请护理人员代替读信,或者鼓励家属录音送到医院来,为患者加油打气。

(二)面对新型肺炎疫情,社会工作者在为病患服务时,也会面临感染的风险,自然会担心害怕。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助人服务时,先要做好防护准备和自我心理准备,转换心情面对新疫情的挑战,充分了解新型肺炎患者和疑似患者的现状、需求和问题,提供服务时,秉持关怀、真诚的助人精神。
(三)疲劳和高度心理压力也是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同工之间可以分享工作经验和心得,建立同伴支持网络,具有督导资质的社会工作者需要积极开展支持性的督导,以舒缓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心理压力。


业界动态

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