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21:30,央视《新闻调查》播出了节目《社工》,深度报道救助困境群体的社会工作者如何“助人自助”。
位于北京北五环附件的“协同者四季青童缘”,一处可以接受儿童托管服务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疫情防控关停近两个月后再次开放。机构创办人李涛阐述了自己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解:社会工作能教会人怎么更好地认识自己、怎么更好地接纳自我、怎么更好地与家庭社区环境相适应。
那些需要救助的群体发出的呼救声往往属于社会中被隐藏的声音,需要社会工作长期脚踏实地的观察和持续的服务,才能发现和帮助到隐藏在城市之中的无声求助者。
下面我们通过视频来看看,社会工作者们是如何发现和帮助隐藏在城市之中的无声求助者的?
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无法反抗和诉说的儿童
对象的父母都是一线低收入工作人员,比如外卖员、快递员、建筑工人、维修工人等,由于工作时间不稳定,孩子放学后经常无人照顾,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而且大多都是初高中文化水平,很难指导孩子完成作业。孩子经常因学习的问题与父母产生矛盾,在学习上遇到的挫折,家庭很难提供帮助。
在学校,这类孩子背着“学习不好、差生”的标签,久而久之,自己也会认为自己很差,不如同班同学而感到自卑,学习跟不上,也容易受到欺负,被其他同学排斥。
社会工作者首先是情感上的支持或情绪上的疏导,其次是学习辅导,提供安全与陪伴,让他们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提升学习,也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自信。
1998年火车站的一个场景让李涛意识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需要的不再是一份劳动权利保障,而是作为人所需要的子女教育、健康、安全、社会融入、家庭关系的问题,社会需要大量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互联网经济下“牺牲安全与时间赛跑”的骑手
面对骑手这一新兴职业,李涛谈到:社会工作者要用全人视角去看待骑手,他们不仅仅是一个配送员,也是家庭的一份子,社区当中的人,群体当中的人,社会当中的人。
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他们的需求,探究是什么原因让骑手们需要牺牲安全来从事这份职业。
2020年底,对骑手群体开展了递推式的调研,历经半年时间,形成了《骑手生存与发展需求报告》并于2021年5月19日发布。报告指出,苛刻的配送时间和具体的工作要求,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对骑手造成了较大的焦虑和压力。灵活的工作模式无法保证骑手《劳动合同法》的保障,以及最低工资标准和工时规定等问题对骑手并不适用。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