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丨牢记初心改善民生,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1-05-17

1.不忘初心,在回顾历史中学习

1.1在回顾历史中学习和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1.2农民、土地与国家发展

毛泽东1958年在看了《中国共产党宣言》(1920.11)之后认为《宣言》没有料到民族资产资本可以和平过渡,没有料到革命形式不是总罢工,而基本上实际农民战争。

毛泽东(1943):《组织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劳动大军。

中国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是解决土地和农民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内容是土地革命,搬掉“三座大山”,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解决“站起来”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选择的道路是集体化,成就是民族独立,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一个五年计划)。


接着是社会的高度组织化:人民公社制度、单位制度、户籍制度的实行带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后果:全社会组织起来,社会主义制度能办大事;“意外性后果”抑制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70年代北方农村工作会议(1970825-105,国务院召开。扭转1967-1969年农业生产连续3年下滑的局面, 纠正了一些"文革"""的政策,提出要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毛泽东同志审阅后批示"照发")后“社队企业”的发展(1984年农村行体制改革,改称“乡镇企业”),大农业(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的发展部分改变着农村经济的结构。改革前农村社队企业工业产值占农村总产值的24.3%


2通过土地承包(家庭经营)解决贫困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交完国家的(交公粮国家的农业税)、留够集体的(“集体提留”),剩下是自己的(积极性和劳动强度))。1986年中央希望实行双层经营体制(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各种产前、产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某些工副业生产等,由集体统一经营和统一管理,从而建立起一个统一经营层次),家庭经营和集体经营并存,走合作(社会化)之路,但多数地方没有成功(小农不是集体主义者)。


“意外性后果”——

集体资产(除土地外)基本上被分净,乡镇企业私人化或破产,一些发展较好的地方股份化(“新集体主义”);多数村集体没有了可以组织、动员村民组织起来的力量(“有集体、没经济”;除了“三提五统”和计划生育这些农民并不喜欢的“硬约束”);干群关系疏远甚至对立。


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没有解决,农民依然为生存而战。农村反贫困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八七扶贫攻坚计划”;90年代中期确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国家以国有企业(接着是集体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为中心,农村发展问题暂时被“搁置”,农民通过打工兼业收入增加,但“三农”问题逐渐严重。


3新世纪农村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

3.1反思片面的经济增长

邓小平1993):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之路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


加入世贸组织后,改革发展全面加速,市场化、城市化加快,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形成。通过外出务工和多种经营,农民的物质生活进一步提高;城市吸纳农村的优势资源,进一步塑造着城乡关系,影响着“三农”问题的发展。加速城镇化和土地财政,一些地方干部的政绩行动、“短期行为”加剧了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冲突。

由于城乡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不平衡发展,随着第二代农民工的出现,他们受城市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人才外流依然严重。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边缘化”。


3.2支持农村发展

十六届六中全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央政策的总体回应:“以工补农”“城市反哺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取消农业税,取消“三提五统”(贫困村行政开支有上级转移支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政策时代”(争论)。

中央政策的基本思路:利用好发展机遇,加快发展。


4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4.1 关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习近平:以往的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改变,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速度、经济结构、发展动力、社会矛盾的变化,走向提高发展质量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内要解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从扶贫开发到脱贫攻坚---“新举国体制”的再呈现;脱贫攻坚的顺利完成,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初在省部级干部开班式上讲话:我们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2021—20352035-本世纪中)

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回答了发展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


4.2基本的应对

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高质量发展--自主创新,畅通国内大循环;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和稳定就业;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推进以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为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在外部压力增加、内部结构性矛盾没有有效消减的情况下,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建设和拓展国际市场,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重大的理性战略选择,这就是以内循环为主的国际国内双循环。乡村全面振兴是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解决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4.3乡村振兴的任务和举措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12日)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脱贫攻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下一步要走向共同富裕。

农村改革深化: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农村“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中西部县域经济的振兴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农村生产性、生活型基本设施建设;以工代赈;发展新集体经济(探索新的实现形式);外出务工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小城镇发展,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向费孝通小城镇理论的某种回归)。

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七个有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集成推进农村基本公共设施建设。

乡村全面振兴中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带动乡村经济社会资源的再生产,经济社会生活的“再组织”或“新集体性”。

加强党的领导,发展经济,加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

在国家层面上: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建构好“压舱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5百年回顾:乡村振兴的新契机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5.1基本的研究任务

社会学、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乡村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在建构内循环体系的过程中,着重解决连接城乡的县乡镇经济衰弱、能力不足方面的问题,务实和具有前瞻性地解决农村城镇化问题,既不落后于需求,也不急于求成。要着力解决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基层社会治理,干群关系方面的问题,促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

回顾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有伟大的胜利,也遭受过挫折,但是坚韧不拔。具有反思性、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一直是我们党的追求和实践。无论从为民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从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任务看,我们都需要尽快将乡村振兴起来,让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全体人民有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都应该为此而奋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