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国家指南来了!5条指导原则告诉你面对疫情,这类人要做好心理预防

2020-02-02

1 月 26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引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针对此次疫情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了指南。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解读。

undefined

确诊患者

隔离治疗初期

心态: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抱怨、失眠或攻击等。

干预措施:

· 理解患者出现的情绪反应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作到事先有所准备,不被患者的攻击和悲伤行为所激怒而失去医生的立场,如与患者争吵或过度卷入等。

· 在理解患者的前提下,除药物治疗外应当给予心理危机干预,如及时评估自杀、自伤、攻击风险、正面心理支持、不与患者正面冲突等。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解释隔离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患者树立积极恢复的信心。

· 强调隔离手段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治疗患者,同时是保护亲人和社会安全的方式。解释目前治疗的要点和干预的有效性。

原则:支持、安慰为主。宽容对待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及早评估自杀、自伤、攻击风险。

【我能做什么】

作为患者,就相信一条: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不论自己是焦虑、愤怒还是麻木,都改变不了患病的事实,与其这样,不如把自己交给医生,一切都听医护人员的安排。 当然,毕竟是染上了疾病,有些情绪波动也是正常的,不用太压抑自己,但也不必完全被情绪控制,允许自己有适度的情绪表达。然后,尽量让自己放松,使情绪尽量处于平静的状态。情绪越稳定,对自己越有利;心态越阳光,免疫力也会越好。所以,我选择配合医院,配合医务人员,配合大家对我的期待和要求。

【家属能做什么】

家属首先要尽量保持平和、接受的心态。如果家属越焦虑、紧张、难过,越会将这种情绪传递给患者。在与患者交流时,其实患者需要的是暖暖的关切,乐观的眼神,鉴定的鼓励,也即家属越放松、越积极,患者就会越多感受到的这样的正面信息,对治疗也会有信心,也会配合更加配合治疗。

隔离治疗期

心态:除上述可能出现的心态以外,还可能出现孤独、或因对疾病的恐惧而不配合、放弃治疗,或对治疗的过度乐观和期望值过高等。

干预措施:

· 根据患者能接受的程度,客观如实交代病情和外界疫情,使患者作到心中有数;

· 协助与外界亲人沟通,转达信息;

· 积极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的所有行为;

· 尽量使环境适宜患者的治疗;

· 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

原则:积极沟通信息、必要时精神科会诊。

【我能做什么】

疾病带来的不适会让自己身体难受,而更让自己的难受的是孤独,此时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规律、充实,可以阅读、看电视、听音乐,期待在特定的时间与家人交流沟通。如果病情加重,也接受它,生病就像看一本小说,情节总会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如果小说的高潮快到来了,那么结局也不会远了,痊愈也可以期待了。现在可畅想一下,有哪些事情最想做,有些哪些愿望需要实现,都可以列个清单,让自己出院后一一去实现。但也不必盲目乐观,“满招损,谦受益”。病情恢复得快就感恩医护人员,感谢自己的积极配合,病情恢复得慢,就是好事多磨,必有后福。总之,相信一句话:坚持就是胜利。

【家属能做什么】

患者现在最大的心理困扰就是孤独和信息的隔绝,迫切想知道外面,特别是家里的事情。因此,在能够沟通联系的时候,要多聊一些家里的事情或者患者关心的事情,多传递家里的好消息。继续保持积极稳定的心态,给患者以希望和对未来的期待,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undefined

发生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患者

心态:濒死感、恐慌、绝望等。

干预措施:镇定、安抚的同时,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减轻症状。

原则:安抚、镇静,注意情感交流,增强治疗信心。

【我能做什么】

这种感觉确实不舒服,有些煎熬、难受,这样的体验会让让自己感到生命的珍贵,许愿以后痊愈了一定要珍惜身体,爱护生命,珍惜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现在的感觉虽然不好,但会是黎明前的黑暗,相信否极泰来,触底就会反弹。

【家属能做什么】

家属如果能和患者联系交流,则应继续注入希望,鼓励患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念。可以给患者举例子,讲一些患者治愈疾病的故事。劝导患者相信医院,相信医生,把不舒服的感觉交给医生,不给自己增加额外的焦虑。

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心态:恐慌、不安、孤独、无助、压抑、抑郁、悲观、愤怒、紧张,被他人疏远躲避的压力、委屈、羞耻感或不重视疾病等。

干预措施

· 协助服务对象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与知识,取信科学和医学权威资料;

· 鼓励积极配合治疗和隔离措施,健康饮食和作息,多进行读书、听音乐、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沟通及其他日常活动;

· 接纳隔离处境,了解自己的反应,寻找逆境中的积极意义;

· 寻求应对压力的社会支持: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倾诉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

· 鼓励使用心理援助热线或在线心理干预等。

原则:健康宣教,鼓励配合、顺应变化。

【我能做什么】

能将上面的建议转变为行为,就可以了。过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对自己也是一种修行历练。借此可以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将以前没有机会做的事情集中完成一下。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看哪些需要改变;此时不苛求他人,不冒险、不违规、不侥幸,让疾病淡淡的来,淡淡的去。

【家属能做什么】

对患者给予理解支持,不要觉得患者“矫情”或“脆弱”,而应尊重、接纳患者的感受。尽量让患者的生活稳定化,也就是作息规律,按时就寝,带动患者做适合的运动,包括做家务,搞卫生,整理房间。生活越有序,情绪就会越平稳。

疑似患者

心态:侥幸心理、躲避治疗、怕被歧视,或焦躁、过度求治、频繁转院等。

干预措施

· 政策宣教、密切观察、及早求治;

· 为人为己采用必要的保护措施;

· 服从大局安排,按照规定报告个人情况;

· 使用减压行为、减少应激。

原则:及时宣教、正确防护、服从大局、减少压力。

【我能做什么】

提醒自己:纸里包不住火,越回避越恐惧,所以不如直接面对真相,如果确诊,就是早发现、早诊断,可以早治疗;如果能够排除,那就是幸免。生病不是自己的错,该怎样就怎样,服从安排就是对自己的和他人最大的负责。当然,也不必太过焦虑,把问题交给权威部门,无条件地信任医务人员。在确切的判断到来之前,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妄自菲薄,不庸人自扰。

【家属能做什么】

劝导、监督疑似患者配合要求,遵守规定,不盲目乐观,也不过度检查。患者和家属都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家属做两手准备,做好稳定的后方。对疑似患者不催促,不抱怨,不拖延。协助患者不做没有根据的假设,有困惑就去寻求专业的咨询。

医护及相关人员

心态:过度疲劳和紧张,甚至耗竭,焦虑不安、失眠、抑郁、悲伤、委屈、无助、压抑、面对患者死亡挫败或自责。担心被感染、担心家人、害怕家人担心自己。过度亢奋,拒绝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证自己的健康等。

干预措施

· 参与救援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了解应激反应,学习应对应激、调控情绪的方法。进行预防性晤谈,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对应激有所准备。

· 消除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安排专人进行后勤保障,隔离区工作人员尽量每月轮换一次。

· 合理排班,安排适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尽量安排定点医院一线人员在医院附近住宿。

·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

· 如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焦虑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健康服务,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进行线上心理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面对面心理危机干预。持续 2 周不缓解且影响工作者,需由精神科进行评估诊治。

· 如已发生应激症状,应当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原则:定时轮岗,自我调节,有问题寻求帮助。

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家属、同事、朋友等)

心态:躲避、不安、等待期的焦虑;或盲目勇敢、拒绝防护和居家观察等。

干预措施

· 政策宣教、鼓励面对现实、配合居家观察;

· 正确的信息传播和交流,释放紧张情绪。

原则:宣教、安慰、鼓励借助网络交流。

不愿公开就医的人群

心态:怕被误诊和隔离、缺乏认识、回避、忽视、焦躁等。

干预措施

· 知识宣教,消除恐惧;

· 及早就诊,利于他人;

· 抛除耻感,科学防护。

原则:解释劝导,不批评,支持就医行为。

易感人群及大众

心态:恐慌、不敢出门、盲目消毒、失望、恐惧、易怒、攻击行为和过于乐观、放弃等。

干预措施

· 正确提供信息及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

· 交流、适应性行为的指导;

· 不歧视患病、疑病人群;

· 提醒注意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如饮酒、吸烟等);

· 自我识别症状。

原则:健康宣教,指导积极应对,消除恐惧,科学防范。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