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至2021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以下简称协会)7次承接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累计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535万元,自筹资金117.5万元,动员66所高校逾120名教师、1200余名学生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受益对象累计达7.8万余人次。
多年来,协会通过实施项目先后服务唇腭裂儿童、癌症晚期患者、“三留守”人员和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在提供示范性服务的同时,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医疗服务、农村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领域发展,实现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确保重点服务有效实施
在项目实施周期中,协会以困难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以2021年协会开展的“太阳花下”边疆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关爱保护和家庭赋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为例,项目通过为边疆困境儿童提供专业服务,推动了当地社会工作发展;也通过为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等提供培训服务,帮助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社会工作专业师生提高技能。其间,协会积极引导会员单位在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开展服务,服务对象包括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儿童看护人等。
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通过建立动态监护档案,为儿童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自我效能提升、社会支持网络重构等个案服务,为儿童及其看护人提供课业辅导、同伴互助、家庭支持等团体服务,为当地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社区宣教、政策倡导、资源链接等社会服务。此外,项目还通过开展能力建设,重点培育和提升实施地相关人员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项目着力推动构建“以儿童为焦点、家庭为中心、社区为基础、社会为依托”四位一体的儿童关爱保护和家庭赋能服务模式。
积累经验创新服务能力
协会不仅重视项目实施,还及时总结经验,通过管理创新、能力建设和行动研究,不断提高项目运营和服务能力。
管理创新与服务互融。协会制定项目指南,从财务管理、宣传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规范执行团队的内部管理,定期召开负责人联席会议,畅通与一线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渠道,确保项目执行好、落实好。同时,鼓励引导执行团队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与当地特色、实际需求相结合,推动服务内容和形式创新。
能力建设与服务并举。为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协会实施二级督导、定期与不定期督导,及时解决执行问题,提升团队整体服务水平。同时,项目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主题培训,增强执行团队的政策与理论运用能力。
行动研究与服务相长。协会积极开展项目行动研究,通过“计划—实践—反思—改善”的体系循环,在优化服务举措的同时将服务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同时,协会还组织相关专家深入调研,形成一批兼具理论高度与实务成效的课题论文,更好指导其他团队工作实践。
(本文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供稿)
专家点评
李 健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主任)
优秀的公益项目应致力于整体社会生态的系统培育和建设,从而带来长期、可持续的改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通过7次承接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不仅回应了重点服务对象的需求,而且推动了项目实施地社会工作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美誉度,提升了中央财政项目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协会2021年开展的“太阳花下”边疆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关爱保护和家庭赋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尤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反馈的项目理念,致力于为项目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带来积极影响;二是通过提供志愿服务、社区宣教、政策倡导、资源链接等社区和社会服务,为边疆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积极赋能;三是注重专业化、规范化建设,通过开发项目指南和能力建设培训为项目提供坚实基础。
转自: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