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动态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目录及摘要

2022-11-16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二辑




undefined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二辑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编

王思斌  主编

出版发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月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创刊于2002年,该刊是我国第一本由国家级学术团体主办的社会工作类学术期刊(集刊)。创刊以来,一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该刊本着“发展我国社会工作学术研究,总结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促进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宗旨,专注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实践,国际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研究,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制度等研究;为党和政府的政策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教学服务。


该刊特别注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实践研究,并进行学理分析,提出发展建议。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刊被中国集刊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南京大学CSSCI来源集刊、中国知网学术辑刊收录,成为国内高校社会工作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也是境外华人社会工作群体公认的高水平学术刊物。


目      录

undefined

[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理论]

价值冲突情景下的行为抉择: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 谢立中 / 1

论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理论价值及其局限性

………… 钱 宁 / 25

社会排斥概念之解析

………… 彭华民 / 43

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在当代社会工作中的争论及其消解可能

………… 郭伟和 / 55


[社会工作经验研究]

北京家居老人日常关心事项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社会取向的影响

………… 隋玉杰 / 73

婚姻冲突与两性关系:婚姻辅导理论的一个新视角

………… 张李玺 / 98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主题与介入策略反思——以西南贫困地区综合社会工作介入项目为例

………… 张和清 杨锡聪 古学斌 / 112

澳门市民的福利意识形态:中间路线取向

………… 赖伟良 / 132

正常化理念与非正常化实践——弱智儿童的“正常化”过程分析

………… 季 蕾 / 146


[历史与国外社会福利的新发展]

教会学校与近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端

………… 杨齐福 / 166

福利、 新自由主义与新家长制: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三种社会政策途径

………… S.麦克格里戈 / 175

社会企业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197

摘      要

undefined

价值冲突情景下的行为抉择: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谢立中

摘 要:一个本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运用自己拥有的资源来帮助他人解决生活问题的人(助人者),由于他所欲帮助的人(受助者)在价值观念上与其有着不同的选择,而面临着被受助者拒绝的情境时,他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他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这实际上是人们在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经常遭遇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社会科学现有的一些理论立场,对我们目前就这一问题可以有的若干种不同解决方案,逐一加以简要分析和讨论,并最终尝试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价值冲突、行为抉择、社会工作、社会政策。

(原文载于《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 1-24页)

论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理论价值及其局限性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 钱  宁

摘 要:公民权利是现代社会福利理论的重要政治道德基础,也是将社会福利从社会政策与制度实施的层面提升到理论反思层面的主要理论要素之一。围绕着公民权利来讨论社会福利的发展,并把社会福利当做公民权利的实现,成为现代福利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福利国家的政治道德依据;而反对福利国家的自由主义理论也把攻击公民权利当做攻击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分析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思想,对于认识当代社会福利问题、发展我国的社会福利理论研究、推动社会福利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民权利、福利国家、理论价值与局限性。

(原文载于《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 25-42页)

社会排斥概念之解析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彭华民

摘 要:1974 年,法国学者拉诺(Lenoir)提出社会排斥的概念。至今,社会排斥已经成为社会福利领域广为传播的理论,但是,社会排斥概念却是一个容易被模糊的概念。本文指出,社会排斥的概念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表述: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参与和参与不足、中心和边缘。社会排斥概念内涵研究的发展,支持了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的推进。

关键词:社会排斥、社会分化、参与、边缘。

(原文载于《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 43-54页)

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在当代社会工作中的争论及其消解可能

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系 郭伟和

摘 要:本文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福利国家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右倾引起的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主义和管理主义的争论,指出争论的焦点不仅仅是人类服务专业的价值、知识和技术,而且还是人类服务专业的权力、地位和利益。从后结构主义角度来看,这种争论是一种霸权的争论,应该采取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情景化的态度来建构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管理主义、专业主义、消解、后结构主义、社会建构。

(原文载于《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 55-72页)

北京家居老人日常关心事项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社会取向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隋玉杰

摘 要:本研究采用分层比例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 602位老人(平均年龄68.5岁,标准差6.7岁)进行了日常关心事项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的测查。重点探讨了老人的社会取向是否对其关心事项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有所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关心事项的类型与心理幸福感没有显著的相关,但大部分关心事项维度上的得分都与心理幸福感的指标有显著相关。社会取向只对老人关心事项的部分维度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有影响。本研究对目标理论关于心理幸福感的解说提出要加入对文化因素的考量。

关键词:目标、日常关心事项、心理幸福感、社会取向。

(原文载于《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 73-97页)

婚姻冲突与两性关系:婚姻辅导理论的一个新视角

中华女子学院 张李玺

摘 要:双职工家庭的出现,引起人们对家庭中原有的性别分工模式、对传统的婚姻角色期望,特别是对社会中长期以来推崇的两性关系重新审视和评价。诸多研究人员发现,婚姻冲突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涉及“丈夫”和“妻子” 两个个体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同时也是社会中性别权力关系在家庭中的反映和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重新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文章强调指出:在中国内地学者进行婚姻冲突研究和婚姻辅导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引入和介绍比较成熟的西方婚姻辅导理论,关注西方有关婚姻冲突理论模式和技巧的运用,同时也应该关注中国的家族文化和传统的性别关系对中国人家庭关系的深刻影响,关注“男女平等”政策的推行及由此而来的家庭中性别关系再平衡的过程,关注女性的体验和经验,注意挖掘和探讨在中国家庭中引起婚姻冲突的社会层面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国内地刚刚兴起的婚姻辅导理论与实践体系。

关键词:性别分工、角色期望、权力分配、婚姻冲突、性别分工的重新建构。

(原文载于《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 98-111页)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主题与介入策略反思——以西南贫困地区综合社会工作介入项目为例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 张和清 杨锡聪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 古学斌

摘 要:这篇文章是我们在中国西南地区一个村落从事社区发展项目的一点反思。我们在当地的项目为了配合香港理工大学和北京大学一同培训中国社会工作人员而设立的。在当中我们采用的是能力建设的模式,其目的是希望寻找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和探索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向。我们坚信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必须放置在中国后改革时期的政治经济脉络当中。

这篇文章主要包括几个部分。首先我们介绍了田野的基本情况,并且提供一个后改革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背景。接着我们指出中国某些地区的地方经济政策其实是造成农村贫困的部分根源,同时这些经济政策严重地损害了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使得地方国家出现了认受性危机。面对中国农村这样的背景,我们讨论了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可行性与其内涵。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农村社会工作可能借用的介入模式,强调农村社会工作者运用这些模式背后的理念是为了提升当地民众的能力,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以及协调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发展主题、介入策略。

(原文载于《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 112-131页)

澳门市民的福利意识形态:中间路线取向

澳门理工学院公共行政高等学校 赖伟良

摘 要:本研究透过电话问卷调查,访问了557位澳门市民,目标是探讨她/他们的福利意识形态,而分析架构包括七方面社会福利的基本观点。结果显示,澳门市民普遍支持平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福利观念;认为澳门适合奉行资本主义制度,而经济政策应比社会政策处于优先位置;相信失业问题主要是由社会因素所致,故认为政府有责任为每一位失业者提供帮助。市民普遍确认政府的福利角色及责任,同时认同全民性及选择性的提供方式,但支持向较富裕的人士收回福利服务的成本,而庞大规模的福利体制却得不到普遍的接受;此外,雇主的福利责任亦得到多数市民的支持。因此,澳门市民的福利意识形态,类似由George & Wilding 所提出的中间路线,而混合福利主义及务实主义在她/他们中得到普遍的认同。最后,经过相关系数分析,受访者的年龄、教育程度及每月收入三项个人因素,都没有对受访者的整体福利意识形态立场产生明显的倾向效应。故不同背景的澳门市民,其福利意识形态立场是颇为一致的。

关键词:澳门社会福利、福利意识形态、社会观念。

(原文载于《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 132-145页)

正常化理念与非正常化实践——弱智儿童的“正常化”过程分析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季 蕾

摘 要:正常化是社会工作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实务领域的一项复杂活动。正常化运动倡导残障人士享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使他们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观。但是正常化运动从根本上并未达到其所提出的目标,以往的解释集中在社会排斥和生理限制两个方面。本文得益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批判诠释理论的启发,在分析实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尝试详细描述弱智儿童的正常化过程,说明弱智儿童的非正常化是被社会地建构出来的,进而呈现正常化理念和实践之间的张力。

关键词:正常化、非正常化、建构、理解。

(原文载于《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 146-165页)

教会学校与近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端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 杨齐福

摘 要:近代来华传教士在其创办教会学校中开办社会工作教育,明确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性质,规定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内容,构建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实践模式,强调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特征,指明了社会工作教育的独特理念,并在社会工作实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切皆为近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教会学校、近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

(原文载于《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 166-174页)

福利、新自由主义与新家长制: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三种社会政策途径

S.麦克格里戈 著

田 耕 译    熊跃根 校

摘 要:本文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总结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发展趋势,可以分别将它们概括为“福利国家”、“新自由主义”和“新家长制”。本文概述了每一时期的特征并表明它们是如何对之前的时期做出回应或反应的。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理论和关键概念可以被认为扮演了解释和意识形态的双重角色。在结尾部分,本文提出了一种替代性的路向,它迈向的是一个以社会正义、公平和民主的原则为核心的社会。

关键词:福利国家、福利模式、新自由主义政纲、新家长制式的社会服务、第四条道路。

(原文载于《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 175-196页)

社会企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1999,巴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刘继同 译

摘 要:社会企业跨越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边界,并且开辟了经济资源分配与管理的新天地,形成了欧洲委员会称之为的“第三体系”。与此同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的社会企业都采取大体相似的取向,这些企业按照十分不同的方法运作。但是,社会企业寻求达致相同的目标,即,将劣势社群重新整合进劳动市场,并且提供商品和服务。社会企业采取一种企业的方法,并且利用地方环境增强它们的经济表现和社会表现。社会企业的出现既引发了激情,又导致了争论。为了理性争论的缘故,这个报告考察了如何发展社会企业,如何估价现存的社会企业,并阐述了较为先进的实验。

关鍵词:社会企业、 第三部门 社区就业、劣势群体。

(原文载于《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 197-219页)

2C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