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实践|阮利 徐丽敏:地区发展与能力提升:社会工作介入河北省威县精准扶贫项目

2022-09-16

编者按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自2017年底到2020年底,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联合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全国210所社会工作院校实施“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百校对口扶贫计划”,致力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共同富裕理想目标。

广大社会工作院校师生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为社会工作参与社会建设和贫困治理提供了大量案例,积累了社会工作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经验,形成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三年对口扶贫实践》《脱贫攻坚 我们在行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三年对口扶贫案例集》

这两部案例集分别收录了12篇扶贫纪实与7篇扶贫案例,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中国的反贫困实践理论和经验的总结,也是广大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和努力奋斗足迹的记录。

本文原载于《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三年对口扶贫实践》,作者为阮利(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教育与社会事业系,副教授),徐丽敏(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在此,对所有参与编写的学者与机构一并致谢。

undefined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进入以精准扶贫为中心的扶贫新阶段。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7年,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上推动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明确了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从理论上,社会工作与扶贫渊源颇深:发端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从根源上讲就开始于对穷人的慈善救助,反贫困便是与其相生相伴的社会责任与使命,精准扶贫则是本土化的专业社会工作。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成果主要是对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契合性和介入模式的探讨。李迎生认为,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理念相同、方法合宜,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方法层面,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均有专业优势与功能。高飞认为精准扶贫与专业社会工作在价值取向、具体服务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有着内在契合性。介入模式上有赋权增能视角,陈树强主张增权不是赋予案主权利,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邵华主张通过自发组织和集体行动增权,构建社会网络资源,增加社会资本;张和清等主张优势视角下的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和策略,发掘农村当地社区和民众所拥有的资产和能力等。


一、项目背景



河北省威县地处冀南黑龙港流域,辖11镇5乡、1个省级高新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522个行政村,面积1012平方千米,人口60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北省唯一综合改革试点县、教育部定点扶贫县。自2012年以来,威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17.1万人减至5505人,贫困发生率从34.1%降至1.19%。2016年以来,威县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以产业扶贫为基础,首创了资产收益产业扶贫新模式,以“金鸡帮扶”为模版衍生了白羽、威梨、君乐宝、根力等多种产业扶贫的模式。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帮扶下,威县在教育扶贫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实施了危旧校舍的改造工程,落实了“三免一补”政策,从师资队伍、教学信息化等方面全面提升了教育发展水平。

本项目是由天津城市职业学院作为承接主体,联合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北大学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威县,进行了社会工作对口帮扶工作。该项目入选首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百校对口扶贫计划”。


二、项目过程



(一)

需求评估



项目组采取了观察法、问卷法、个案与焦点小组访谈法、史志资料法等相结合的实地调研方法,多次到威县进行调研。先后与威县民政局、教育局、职业教育中心领导进行了座谈;对威县民政干部进行了访谈;查阅了2016年以来威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资料;深入威县章台镇进行贫困户访谈;在章台镇北胡帐村中心小学召开教师座谈会,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到威县民政局第一敬老院、在建的威县职业教育中心、“孝道村”方营镇孙家寨等地进行了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威县在脱贫攻坚中存在的主要需求为:

第一,社会工作服务能力提升的需求。威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2016年脱贫13052人,2017年脱贫3527人。截至2018年项目组进入时,威县尚有贫困人口5337人。根据调查情况得知,处于后脱贫时代的威县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此,需要当地的脱贫干部和工作者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并能在脱贫攻坚战中自觉融入社会工作专业元素。尤其是农村社会工作作为主要服务农村特殊人群、服务农村社区发展、助力农村脱贫攻坚的一个专业领域,在新时代我国农村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项目组在调查中发现,威县民政工作者、社区(乡村)干部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度总体偏低,除了威县公益志愿者协会和威县优秀传统文化协会两个社会团体外,威县还没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全县的持证社会工作者仅6人,很难发挥社会工作对精准扶贫的应有作用。所以亟待普及社会工作知识,规范志愿服务管理。

第二,重点人群的专业服务需求。第一类人群为老年人口的服务需求。近年来,威县的老年人口数量持续攀升,原有的公办养老福利机构主要承担的是五保老人和荣军老人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更多老年人口的养老需要。在此情况下,威县民间涌现了很多民办机构,但是这些民办机构普遍缺乏养老护理员,从全县情况来看,护理员队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而且,就现有的养老机构护理员队伍来看,存在“一高两低”的现状,即年龄高(平均48岁)、文化程度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专业化程度低(50%以上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养老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养老服务的质量,因此急需提升养老护理员和潜在的养老护理员队伍的职业技能水平。第二类人群为困境儿童的服务需求。威县共有各类困境儿童3494人。项目组采用William编制的《同伴交往能力评定量表(2007)》,在北胡帐村中心小学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了300人,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数据分析,从中整理出113份有效的困境儿童问卷。其中被调查者中有75 名女生(占66.4%),38名男生(占33.6%)。在此基础上,项目组筛选出了13名困境儿童(包括孤儿、监护人缺失儿童、低保家庭儿童)、老师、重要他人(主要是祖辈)进行了访谈。通过调查,发现威县困境儿童主要存在以下的同伴交往问题:言语沟通与非言语理解能力不强,同伴社交情绪障碍,社交主动性不强,亲社会行为不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困境儿童的脱贫与未来发展,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

(二)

介入的理论基础



本项目在实施介入时采用的理论模式是“地区发展模式”。地区发展模式又称社区发展模式,是一种以地区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实质内容的发展,强调从当地居民的需求出发,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和人口等进行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该模式由美国学者杰克·罗斯曼于1979年根据社区发展以及社区建设的相关经验所提出,成为社区工作的四大工作模式之一。罗斯曼认为,地区范围内的民主合作、志愿帮助、当地领袖的发展以及教育目的性等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过程目标是重要的导向,不能仅依靠外界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对社区居民的组织和教育,从而培养居民自助合作的精神和自决自治的能力。

(三)

介入过程        



1.提升脱贫就业能力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威县民政局拟通过建设县级医养中心,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帮助农村贫困群体脱贫。这就对威县的养老服务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组以需求为导向,利用社会服务类专业组群的优势,联合多所院校相关专业人员,组织教师团队制定实施方案,自2018年4月至11月期间在威县开展了四期养老服务人才专题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项目组根据养老护理员、管理人员的岗位要求,进行分类分批培训。重点围绕生活照料、技术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机构运营与管理等重要模块进行培训,过程中既重视理论学习,如解读养老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又有分组实操、小组互评强化记忆等。培训采取了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既有送教上门,又有交流学访,如邀请威县的学员代表参加天津市职业教育周活动,参访天津市知名养老机构。整个项目共培训134人,提升了学员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技能,很多学员通过培训成了机构的业务骨干,提高了贫困人口的就业竞争力,为医养中心的正式运营及威县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目前威县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受到关注,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打造集光荣院、敬老院、民政优抚医院、疗养中心、培训中心于一体的医养综合示范基地,已经召开国家和省级现场会多次。

2. 打造双工联动服务模式

(1)普及社会工作理念

项目组以民政干部、社区工作人员、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人员为培训对象,着力于提升培训对象的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知识,分别于2019年5月和9月开展了两期社会工作人员职业能力培训,共培训120人。培训的主要内容围绕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乡村振兴战略、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政府购买服务六个方面进行,旨在在威县普及社会工作理念与知识,提升当地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业务能力。培训的重点在于引导学员思考如何确保脱贫有实效,为相关工作人员明确社会治理的有关知识与实现路径,鼓励学员走上专业服务之路。通过对国家有关政策的解读,使威县民政干部明确了应该“政社协同”,基层社区工作人员也明确了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很多学员表示自己通过培训很受启发,纷纷询问报考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条件,暂时不符合条件的准备先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学习,提升学历层次。

(2)培育志愿服务领袖

面向社会团体、青年干部、大学生等人员24人,项目组于2019年7月开展了“我是志愿者”“我们是志愿者”“沟通无极限”“表达的艺术”“畅想志愿服务”“志愿服务项目大比拼”六节团体辅导活动。借助不同游戏环节,进行破冰、引导体验信任和合作、思考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的异同、非语言表达和语言表达的不同效果等,学习了志愿者角色认知、志愿服务组织的定位、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以及志愿服务项目方案的制订流程。然后,组织优秀学员代表到石家庄地区的两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学访交流,听取了有关农村社会工作项目的开展情况介绍,学习了项目管理过程中发展志愿者、寻找公益合伙人、可视化产出等工作策略。通过系列培训活动,学员意识到他们目前的公益组织还是停留在1.0版本,采取的服务方式还是传统的现金帮助,发现帮扶对象就掏钱,这种救助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精准扶贫的要求,急需进行转型升级,对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进行规范化管理、项目化运作。

(3)形成“1+3”模式

“1”即一个社会工作专业人员,“3”即由威县当地的民政干部、村干部、志愿者所组成的地区服务人员。即由一个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带领3个当地的工作人员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逐步形成威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1+3”模式。项目组以关爱农村困境儿童服务项目为载体,初步构建了这种模式。前期通过与威县民政部门建立关系,由镇民政干部帮助对接村委会干部,协调场地、招募对象,开展服务时专业社工带领活动,公益协会的志愿者配合协助,由此逐渐在威县发展起了这种工作模式,并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效果。但是应该提出的是,项目开展期间由于本土专业社工还未发展起来,因此项目开展期间的“1”是由扶贫专业教师担任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项目组帮助本地发展起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未来承担起一带三的社会工作发展功能。

3.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在前期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精准把握的基础上,为对困境儿童的社会交往需求进行有效回应,项目组致力于在当地为服务对象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2019年8月和11月,项目组分别在威县北胡帐中心小学举办了两期困境儿童成长小组,共有来自周边村子的30名困境儿童及其家长参加了活动。第一期小组工作开展了“认识你认识我”“探索自我”“欣赏他人”“同心协力造就美好”“小纽扣大联结”“友谊地久天长”六节小组活动,增加组员之间的亲密感以及团队意识,帮助组员学习各种同伴交往技巧(包括倾听、同理、冲突处理)。第二期小组工作开展了“你我的约定”“感受自然收获美好”“七色彩板绽放世界”“友谊加油站”“播散阳光花开梦想”“感恩相遇一路同行”六节小组活动。通过两次小组工作,帮助组员学会了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尊重、欣赏和接纳他人,增强了其人际交往技巧,提升了其自我效能感。组员们主动参与构建了朋辈支持网络,并且还获得了来自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支持。随着小组活动的开展,项目组社工感觉到孩子们表现得越来越积极,笑容越来越多,收获了新的小伙伴以及更多的肯定。他们表示希望以后可以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学校老师和家长也表示物质资助之外更需要这种心智成长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帮扶。

更重要的是,项目组考虑到服务效果的可持续性,为了保证在项目结束之后威县服务供给的常态化、在地化,项目组积极链接本地资源,帮助服务对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支持网络。在项目组的努力下,在前期开展团体辅导和项目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威县公益志愿者协会与北胡帐中心小学签订了志愿服务协议,将充分发挥当地志愿者队伍的力量,定期组织开展困境儿童服务活动。项目组也在北胡帐中心小学设立了社会工作服务站,以后将继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为贫困地区困境儿童服务提供督导以及资源链接等服务。

三、总结与反思



(一)

经验总结



1.以能力扶贫为核心

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做到精神脱贫和物质脱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当前阶段我国精准扶贫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在此情境下,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已由资金扶持、项目扶持的阶段过渡到“扶志”“扶智”的阶段,“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成为共识,扶志是先觉,扶智是关键。脱贫需要智慧和能力,因此扶贫干部需要提升扶贫能力,贫困人口需要提升技能素质。

与此同时,我国扶贫工作处于当前的攻坚阶段,这对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以往的发展中,政府对基层干部的能力要求偏重于经济发展方面,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能力。基层干部直接面对贫困群体和各种扶贫力量,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政府的职能角色,才能够全面整合扶贫资源,全方位调动扶贫力量,创新推动社会治理。而贫困群众要拔穷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一门技术,做到“一技在手,脱贫无忧”。这也正是社会工作教育介入精准扶贫的根本优势之所在。基于此,本项目精准定位于贫困地区的能力提升为核心,开展了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脱贫攻坚工作能力提升培训、培育志愿者领袖等在内的一系列能力提升活动,旨在突出对威县的“能力扶贫”。

2.以地区发展为模式

在精准扶贫的战略背景下,我国扶贫模式已从单一的经济治理领域,扩展到更为丰富的社会治理领域。社会治理取向的精准扶贫,将关注民生和强化贫困区域的公共服务功能合二为一,主要体现在“政社协同”的治理框架之中。项目组通过对威县的情况摸底,发现威县政府财力有限,低保覆盖面有限,救助标准偏低,难以及时有效解决所有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并且还存在很多仅靠物质帮扶很难帮助其脱贫的困难群体,如留守老人、困境儿童,而针对这些特殊需求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关爱服务和帮扶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起来。因此必须帮助当地建立起社会组织在政府和困难群众中的桥梁作用,促进困难群体脱贫意识的提升和社会福祉的提高。

基于此,本项目选取了地区发展模式,在专业社会工作参与扶贫治理的过程中,较多关注威县民众的共同性问题,注重发动项目实施地点的社区参与,通过建立当地社区的自主能力来实现威县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项目组采取了双工联动服务的方式,通过提供教育和培训,帮助培育当地社区骨干关注地区共性问题、突出问题,积极帮助搭建平台,引领当地公益组织参与困境儿童的结对互助。在此过程中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民主参与和自我发展能力,为今后更广泛参与社区事务、解决社会问题打下了基础。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威县公益志愿者协会为了解决蔬菜销售积存问题,实地考察了多个镇的大棚,与菜农积极沟通,开展了绿色蔬菜配送到家等助农服务,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居民生活的困难,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以整合协同为路径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本项目在社会工作教育介入精准扶贫中,主要以整合链接资源、创新协同机制为路径进行探索,打破区域藩篱、突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教融合。

(1)整合链接资源

项目着重整合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资源、产业资源、政府资源、资金资源,对精准扶贫的项目地进行资源链连接。充分发挥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理工大学、河北大学等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组群优势,发挥“京津冀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产教协作会”作用,汇集优质的养老护理标准、师资、设施,提升威县养老护理人员的视野和专业实操水平,推进京津冀社会工作的协同发展;发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功能,开展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培训以及对贫困人口的专业服务。充分利用学院政校企(社)合作发展理事会平台,链接产业资源,为威县“三保”人员提供培训、推荐就业;组织养老护理培训人员到天津滨海新区第一老年养护院等大型养老机构进行参观调研;请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龙福宫养老院的专家进行专业指导;组织志愿者领袖团辅人员到石家庄地区有影响力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访交流,接受京津冀社会工作督导、社会服务评估专家的专业指导。充分利用国家以及当地扶贫政策、社会工作发展政策倡导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壮大农村基层社会工作力量。充分利用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慈善捐赠等方式筹集扶贫资金。2019年本项目成功获得天津市民政局的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获得天津市民政局专项资金支持15万元。

(2) 创新协同机制

本项目致力于在项目地点打造“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开放共享的协同机制。具体地,政(国家政府),由政府有关部门搭建平台并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产(产业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寻找更加适合产业行业发展的合作方式,以高校的人才、专业服务、研究成果输出作为企业机构发展的原动力,产业行业也为人才培养、科研服务提供可用资源;学(人才培养),高校的人才培养能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完成行业内的转型需求;研(科学研究),在平台和资源的支持下,完成相应的服务并进行科研,将研究成果推广促进企业以及行业的整体发展;用(服务对象),政产学研都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展开的,是应用的价值和协同的内涵所在。

本项目以社会工作教育介入精准扶贫,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共同搭建的平台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等政策的推动下,围绕精准识别贫困人口需求开展专业服务,培养适应社会治理新发展的社会工作人才,推动威县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威县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建立“社会工作教育参与脱贫攻坚实习实训基地”,成为信息共享、协同行动的平台;专业团队带领学生开展社会服务4项,直接受益1500人次,学生掌握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运作实务技能,服务团队荣获2019年天津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获2019年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行天津市先进集体。对威县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进行了倡导,编制了两本工作手册,申请了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产教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研究”系列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融入精准扶贫的实践研究”。

(二)

专业反思



1.扶贫工作者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项目实施地点威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区域,距离天津较远,交通不便,项目组成员由于有自己的常规工作,不能长期驻扎于项目地点,由此增加了往返于天津和项目地点之间的时间与经费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另一方面,项目组专家和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农村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对于农村社会生活模式、风俗习惯等有待深入了解,需要不断提升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以便能够更深入地开展农村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服务工作。

2.社会工作介入扶贫的环境系统问题

为了将地区发展模式更好地融入农村扶贫工作,需要确立政社协同理念,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安排中,同其他扶贫工作一同部署、协同推进。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来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河北省民政厅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描绘了广阔前景,但是威县的社会工作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尤其是按照目前的发展状况,在2020年每个乡镇建成一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有条件的农村应建立社会工作站(室)的任务很难完成。

可喜的是,经过本项目前一阶段的工作努力和政策倡导,参加培训的学员和有意愿报考社会工作师的人员都有所增加,威县民政局也越来越重视这项工作,拟与天津合作举办线上考前辅导,鼓励驻村干部、乡村教师、大学生村官等素质较高且具有服务热情的人员参加社会工作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本土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相信通过本项目示范带动的志愿者们,也会成为威县社会工作的储备人才!


394B      

*参考文献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