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期需求分析,依据地区发展模式理论,社会工作者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与C村视作一个整体社区,从教育提升、文化营造、健康营造、社会参与及社区组织培养五个方面开展社区营造,进而促进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的社区适应。
教育提升方面,社会工作者设计了暑期夏令营系列活动,旨在通过书法兴趣小组、诗词兴趣小组、手工兴趣小组和舞蹈兴趣小组,拓展儿童知识、培养和发展儿童兴趣;拓展社区教育资源,强化儿童学业支持与特殊儿童帮扶;矫正儿童偏差行为;拓展儿童同辈群体社交圈,帮助其形成健康的社会交往模式,顺利适应新社区;提升儿童社区活动参与积极性,为后续的社区项目奠定基础。
文化营造方面,社会工作者设计了康明斯图书馆项目,旨在增加C村贫瘠的文化资源、建设C村新型文化公共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系列阅读活动,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增强儿童阅读动力;开展亲子活动,增强儿童与成年父母之间的互动和社区活动参与积极性;依托康明斯图书馆成立社区教育组织,弥补C村社区社会组织缺乏的不足。
健康营造方面,社会工作者设计了老年人健康生活小组,旨在从科学饮食、疾病认知与防治、心理健康、医疗信息与急救知识技能几个模块入手,开展健康老年生活小组,旨在提高老年人群体健康观念和防病意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倡导科学合理健康生活。
社会参与营造方面,社会工作者设计了“元旦节庆”小组,通过邀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共同参与制作饺子馅、包饺子、举办茶话会等活动,旨在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提升社区归属感,帮助老年人构建新型社会交往网络;树立“敬老”、“爱老”的社区风气,搭建邻里社区互助模式,最终促进其在新社区的适应状况,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的社区适应。
社会组织培育方面,社会工作引导易迁妇女成立以“舞蹈”为主题的社区文化组织,本项目以社会工作驻村站点为基础,通过资源链接、搭建平台,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妇女和其他村组妇女共同组建村妇女舞蹈队,帮助其在娱乐中放松身心、减轻生活压力,促进社区交往,建立积极健康的关系网络,提升社区文化参与。
实务场所以C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主,同时包括一楼社会工作站办公室、“康明斯图书馆”二楼会议室、三楼社区活动小礼堂,以及小卖部旁的村文化广场。
不同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个体、家庭、群体和社区层面共同发力。因此,本研究将社会工作介入周期设置为半年。从2019年7月开始至2020年1月份结束。其中,2019年8月至12月为社会工作实务实施期,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为项目总结和评估期。
本项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宣传项目和招募对象。一是通过村民小组组长向各家村民宣传。二是社会工作者通过上门走访方式,邀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以及其他组村民群体参与。
1.实务案例一:儿童暑期夏令营项目
(1)项目背景
根据前期调查结果,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儿童的社区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认知与行为偏差、教育与监管缺乏、健康的同辈群体交往缺失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社会工作者依托C村社会工作站于2019年7月至8月开展了儿童暑期夏令营的社区活动。
(2)项目服务内容
一是课业辅导。社会工作者依托C村社会工作服务站,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儿童以及全村参与项目儿童提供暑期作业辅导和基础通识教学,解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家长及儿童在学业方面的困难。在学业辅导和课程讲授过程中,密切关注在学业上有特殊困难的儿童,持续跟进并给予帮扶措施。
二是兴趣拓展。社会工作者通过开设书法、诗词、舞蹈、手工等兴趣班,发掘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儿童潜能,培养儿童学习兴趣,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三是素质拓展。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游戏,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儿童开拓思维,激发参与热情,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帮助其在活动参与中提升团队沟通、协作、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四是生命安全主题教育。社会工作者以讲座、观影的形式给儿童开展安全、居家生活、溺水、食品安全、防拐骗、防性侵等安全知识教育,多方面树立易地扶贫搬迁儿童对于安全的自我防护意识,增加儿童安全防护手段。
五是国学主题教育。社会工作者根据参与儿童年龄层次与兴趣,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国学文化培养。包括:组织诗词兴趣小组,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儿童学习背诵唐宋经典诗词;组织观看视频短片,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儿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由来;组织小故事阅读小组,引导易迁儿童了解中国传统美德,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3)项目服务过程
1)项目初期:建立信任。社会工作者通过“你画我猜”、“大风小风吹”等趣味活动进行破冰,让儿童认识到暑期夏令营活动并不是死板的“上课”与“做作业”,而是寓教于乐,在游戏和学习过程中促进其自身成长。“我之前都没有玩过这些游戏,很有意思”、“我每天都想跟哥哥姐姐们一起玩游戏”……总体而言,儿童们的反馈比较积极。最初几天,为了打消家长们的顾虑情绪,社会工作者邀请他们来到活动现场,一起加入儿童游戏环节。随着对夏令营项目认识的深入,家长们认可了项目。通过家长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家长要求自家孩子参加夏令营。于是,夏令营参与儿童人数从不到30人扩展到了近50人。营员人数大大超出了社会工作者的预期,也对项目组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为此,社会工作团队与C村村委会讨论决定,将夏令营从活动室搬迁至党群服务中心三楼活动室,从而解决了营员人数过多、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此外,团队还以村委会的名义从各个村民小组借来10套桌椅,用以满足营员扩张后的教学设施需求。
2)项目中期:拓展教育方式。从第二周开始,社会工作者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展兴趣班和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儿童兴趣、矫治不良行为习惯、树立健康意识、促进儿童参与,从而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儿童顺利融入C村儿童群体。活动的实施始终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如,在生命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引导儿童模拟了不同类型的灾害情景,引导儿童探索如何开展前期防护,如何及时求救以及如何适当自救。许多儿童第一次接触火灾、地震、溺水、交通意外等模拟情景,因而在角色模拟过程中非常兴奋。他们不仅体验了灾害情景,增强了对安全风险的认知,而且掌握了相应的安全防控知识、树立了安全防范意识。“煤气灶漏气了会有臭鸡蛋味道,然后不能开开关或者点火,会爆炸”、“以前大人从来没讲过这些”、“我回去了要告诉爷爷奶奶安全知识”……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气氛活跃,组员参与积极。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儿童不仅学习到了安全知识,还在小组活动中结识了新朋友,建立起新的朋辈关系网络。“小L(L4,9岁)是我的新朋友,我跟他搭档每次都能赢”、“他们说下回带我一起玩,还要去我家里做客”。除兴趣班和主题教育活动外,社会工作者还针对小组活动中的意外事件开展应急教育。如,在手工活动过程中,成员W与Y发生了肢体冲突。针对该起意外事件,社会工作者适时开展了以情绪管理为主题的小组活动。通过讲述寓言小故事和组织互动游戏,让组员了解到什么是情绪管理,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冲突,以及如何才能与小伙伴和谐相处。经过此次小组活动,两位小朋友很快握手言和,组员间互动氛围有了明显改善。
3)项目后期:提升儿童自我展示能力。经过为期3周的小组活动,小组成员自主学习习惯有所增强、偏差行为明显改善,安全意识明显提高,朋辈交往能力得到提升,朋辈关系得到拓展,易地扶贫搬迁儿童开始融入C村原居儿童群体中,开始结伴同行,甚至在周末相互串门游玩,夏令营达到预期效果,可以结案。为进一步巩固项目成果,社会工作者组织了暑期夏令营结营仪式。社会工作者发动小组成员,设计了诗词朗诵、儿童歌舞、儿童大合唱、儿童手工展示等节目。经过为期两周的节目制作与彩排,夏令营结营仪式于8月18日成功举行。在结营仪式上,社会工作者邀请全村儿童和家长参加观礼,小组成员们在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认可。如,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L5女士(38岁)表示:“这次活动办的真是很好,我女儿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社区活动还表演了节目。她在家里准备了好久,还拉着我一起练习。我觉得这次暑假班给她带去变化挺大的,性格变开朗了很多,爱说话了,还认识了好几个小朋友。”
2.实务案例二:C村康明斯图书馆项目
(1)项目背景
社会工作者依托武汉阳光社工服务中心进行资源链接,以C村驻村社工站的名义获得了康明斯燃油动力(武汉)公司(以下简称康明斯公司)对贫困地区进行教育资源援助的康明斯图书馆项目支持。2019年8月20日,C康明斯图书馆项目启动,并举行了揭牌仪式。根据项目计划,康明斯公司对C村进行定向援助。援助内容包括:捐赠儿童图书1000册、桌椅20套、文具50套、儿童手工玩具等50余套,将C村20平方米的活动室改造成康明斯图书馆。
(2)项目服务内容与过程
一是图书馆资源链接与筹建。社会工作者在暑期夏令营项目基础上,招募了4名易地扶贫搬迁儿童及其家长,以及其他村组的儿童和家长共计15人,与社会工作团队一起成立了图书馆筹建小组。筹建小组经过头脑风暴法,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了分工。旨在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与原住居民提供了相互了解与合作的机会,改善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
二是图书馆揭牌仪式。社会工作者招募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儿童和其他组儿童共30名,组成仪式节目小组,设计并排练揭牌仪式上的儿童节目。揭牌仪式以儿童朗诵开场,设置了儿童表演环节和赠书仪式,表演者均为暑期夏令营营员。共有5名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儿童参与到本次的揭牌仪式演出活动中,这也是他们首次参加有外来嘉宾、村委和县委领导、全村居民参与的大型社区活动。多社会与社区角色的共同参与,拓展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儿童的社会交往渠道,增强了其社区参与积极性和社区主人翁意识;登台演出经历也锻炼了易迁儿童自我展示的勇气,增强了易迁儿童的自信心。以小丽为例,她于2018年11月搬入易迁社区,平时爱好音乐和舞蹈,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限制没有参加任何儿童舞蹈培训班。社会工作者成立了儿童舞蹈表演队,并邀请小丽参加,指导其学习基础舞蹈知识,开展系列训练。小丽初次得知舞蹈表演队要在20日登台表演时,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我不想去参加,那么多人看着,我不敢”。经过深入沟通,社会工作者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帮助小丽分析了自身的优势——包括舞蹈天赋、对舞蹈的热情和周边已有的优质资源;引导小丽认识到,上台表演不仅能挑战自己的勇气与胆魄,更能展示自己的舞蹈才华,还能为获得家里支持,为今后继续学习舞蹈奠定坚实基础。通过个案辅导,小丽鼓起勇气参加了彩排小组,每天同其他组员一起刻苦训练,最终顺利登台表演,并以出色的舞蹈演出赢得了观众的掌声。此后,小丽开始变得活跃起来,与参加夏令营的其他儿童成为好朋友。
3.实务案例三:健康老年生活小组
(1)项目背景
前期调查显示,C村易地扶贫搬迁老年群体普遍存在体弱多病、健康意识薄弱、生活方式不健康等问题,这对其适应新社区生活、开展新社区社会交往和获取新社区资源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增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老年人体质,提升其健康意识,是促进该群体社区适应的重要途径。
(2)项目服务内容
拟从科学饮食、疾病认知与防治、心理健康、医疗信息与急救知识技能几个模块入手,开展健康老年生活小组,旨在提高老年人群体健康观念和防病意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倡导科学合理健康生活。
(3)项目服务过程
1)项目初期:破冰。活动开始前,老人们按照到场顺序依次入座。为了照顾部分身体情况特殊的老人,社会工作者将听力状况较差、视力较差且没有佩戴眼镜的老人调到前排;将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安排在靠近走廊和门口的区域就座。活动开始后,C村卫生室的两名医师开始介绍活动背景、主题与活动内容。社会工作者注意到许多老人只跟自己较熟悉的老人交流,易地扶贫搬迁老人则只跟自己的邻居交流。于是,社会工作临时决定将全场37名老人按照座位排布分为5组,并把14名扶贫老人分别混编入5个小组,让每位易地扶贫搬迁老人都能与其他村组老人交流。分组完成之后,社会工作者提议先进行击鼓传花和猜歌名两个热身小游戏,以加强小组之间老年人互动。随着热身活动开始,会场气氛逐渐热闹起来,许多不太愿意交流和表达的易地扶贫搬迁老人也投入到游戏中来。
2)项目中期:健康老年生活知识宣讲。小组以健康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知识普及,帮助易地扶贫搬迁老人重新学习健康知识、澄清健康认识误区,用科学的态度审视自身的健康状态,鼓励其定期参与健康义诊。除了生理健康知识之外,医师和社工还介绍了心理健康知识,对小组成员进行专题指导。包括:如何调整心态,树立健康生活态度;如何缓解失眠,提高睡眠质量;如何克服孤独感、寂寞感等等。此外,社会工作者收集了关于老年人感兴趣的几种活动主题,例如说书、唱戏听戏、传统蕲艾手工、茶话会等等,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后期的小组活动,籍此逐步引导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提高社区交往频率,结交更多的老年朋友。几位获得交流机会的老人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健康知识后,部分“假”健康知识被医师指出来并得到纠正。如,易地扶贫搬迁老人C3先生表示:“医生不说的话,我以为这样是可以的,现在知道了,以后要注意的。”整场活动顺利进行,卫生室的两名医师不仅介绍了基础健康常识和常用的保健知识,分享了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的联系方式,还介绍了新农合医疗保险政策,包括报销比例、范围和报销方式,等等。在场老人们都表示有很大收获。如,易地扶贫搬迁老人L7先生(82岁,五保户)表示:“我以前对那个新农合保险不太知道,都是国家在帮我们交,怎么报销、怎么看病都不太知道的……今天医生讲过之后,心里有点数了。”
3)项目后期:健康老年生活心得分享。在随后的活动中,会场内老年人的积极性比活动开始前活跃许多。从健康到子女教育,再到平常兴趣爱好,老人们的组内交流话题越来越丰富。几位易地扶贫搬迁老人表示,这是他们自从搬迁以来第一次与这么多人交谈聊天。76岁的易地扶贫搬迁老人F2女士表示:“感觉很热闹,像过年一样。平常顶多和一两个邻居聊聊天,还没有和这多人一起参加过活动,我觉得很有意思。” 活动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对参与小组活动的老人进行了访谈。老人们普遍反馈良好,且易地扶贫搬迁老人较其他老人的积极变化更为显著。许多易地扶贫搬迁老人是搬迁以来第一次参与社区活动,因而对活动印象非常深刻,表示今后会积极参加社工站举办的各项活动。
4.实务案例四:C村妇女舞蹈队培育
(1)项目背景
根据前期调查结果,易地扶贫搬迁妇女群体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减轻生活压力”与“丰富休闲娱乐活动”两个方面。因此,引导妇女成立以“舞蹈”为主题的社区文化组织,能够有效凝聚妇女群体,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妇女社区文化适应。
(2)项目服务内容
以社会工作驻村站点为基础,通过资源链接、搭建平台,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妇女和其他村组妇女共同组建村妇女舞蹈队,帮助其在娱乐中放松身心、减轻生活压力,促进社区交往,建立积极健康的关系网络,提升社区文化参与。
(3)项目服务过程
1)项目初期:组织动员。7月2日,社会工作者与C村妇联负责人L主任及其他村委班子一起召开了讨论会。根据走访调查情况,社工站向村妇联、村委班子说明了妇女社区组织的重要性,建议以妇女舞蹈队为切入口,培育社区妇女组织。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村社联动,用专业社会工作培育妇女社区组织,对于改进社区服务,解决村民实际需求,能发挥积极作用。会议决定,通过“海报宣传”、“村组长联系”和“入户走访邀请”三个方式招募舞蹈队成员。舞蹈队以村妇联为组织依托,日常管理与组织前期培育工作主要由社工站主导。考虑到音响分贝容易扰民的问题,选择在党群服务中心旁小卖部前的广场上举办活动。组织培育的主要物资和经费,由村集体负责。
7月6日至7月10日,社会工作者设计了妇女舞蹈队宣传海报,张贴在村口告示板、小卖部以及党群服务中心,并在入户走访过程中邀请有意向参与活动的妇女。在招募过程初期,社工团队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易地扶贫搬迁妇女响应并不积极,她们多持观望态度,多以家务繁忙和照看小孩老人负担重等理由推脱。进一步沟通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妇女不愿意报名的主要原因在于:她们对社区仍然存在陌生感,没有勇气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羞于”参与公共娱乐活动。为此,社会工作者与村妇联主任联合上门宣传动员。宣传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强调“同是易地扶贫搬迁人”,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妇女打消顾虑,并动员邻里间互相邀请、结对参与。该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最终招募到23名成员,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妇女成员8名。
2)项目中期:组织启动运转。7月14日,社会工作者邀请了第一批舞蹈队成员和妇联主任等干部,召开了C村舞蹈队成立大会。在会上,主持人介绍了该舞蹈队的成立的目的、意义、挂靠单位和组织基本架构,并投票选出一组的H女士和六组的F女士共同担任舞蹈队负责,负责舞蹈队日常活动安排、物资对接和发放、成员管理以及其他相关事务。广场舞培训方面,社会工作者设计了两条路线并行的方案。首先联系了邻村L村的舞蹈队负责人,请她们安排了1-2位有经验的成员轮流担任C村舞蹈队的“领队”,帮助她们学习基础舞蹈、选择合适的伴奏歌曲等。同时,社会工作者组织C村舞蹈队自行学习和排练舞蹈,帮助其培养舞蹈骨干,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组织文化,学会组织管理,并吸引更多妇女加入。
3)项目后期:组织运转常态化。在7-10月的三个月中,舞蹈队逐渐形成稳定的活动模式,不仅摸索出了最适合的活动时间、活动时长,还培养出了几位舞蹈能力较强的骨干成员,甚至吸引许多男性村民参与其中。
5.实务案例五:C村元旦节庆饺子宴
(1)项目背景
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在搬迁之前,多居住于村中山区、林区等交通不便的地区,通常该地区具有静态的社会结构、较低的社会活跃度、匮乏的文化娱乐设施与活动。在搬迁之后,许多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习惯于半封闭式的生活状态,不愿与外界有过多接触和交流,社区活动参与有限。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老年人群体尤甚。在前期介入实务中,社会工作者开展了旨在提升老年人健康知识水平和强化健康生活习惯的健康老年生活小组。在本次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以社区参与、社区互助为核心,聚焦老年人社会交往开展社会工作介入实务。
(2)项目服务内容
本次活动以“元旦节庆”为主题,邀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共同参与制作饺子馅、包饺子、举办茶话会等活动,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提升社区归属感,帮助老年人构建新型社会交往网络。树立“敬老”、“爱老”的社区风气,搭建邻里社区互助模式,最终促进其在新社区的适应状况,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的社区适应。
(3)项目服务过程
1)项目前期:热身阶段。第一阶段的活动以老年人为主要参与主体,社工、妇女、儿童等群体为辅助参与主体。通过包饺子庆元旦,提供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文化节庆平台,营造社区文化,增进社区认同。在本次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扮演了协调者与促进者角色。在活动开展前,社会工作者帮助村民租借场地,购买材料,搭建平台,邀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参与。考虑到易地扶贫搬迁老人的身体与精神状况,社会工作者设计了简单易行的小游戏——“挑战数数字”进行热身,帮助老人们适应陌生的活动场域,活跃整体气氛。经过前几次的主题社区活动,以及社工们长期入户走访,老人对社会工作者已经较为熟悉。尽管由于年事已高,许多老人记不住社工的名字,但是也常会用“那个戴眼镜的小伙子”、“那位长头发的丫头”等等代称来指代笔者与其他社工同事。因为经常参与社区活动,老人彼此之间也非常熟悉,许多老人在活动开始后迅速交谈起来。这说明,以社区活动为途径,以社区营造为核心,经常开展符合服务对象需求的活动,对社区建设能起到较好作用。
2)项目中期:饺子制作小组。在饺子制作环节,社会工作者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老人的包饺子方式有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饺子的造型上,还有制作过程中的手法和速度等。现场有几位不常动手做饭的老人,操作不太熟练,饺子制作进展明显落后于其他老人。于是,笔者安排有经验的妇女,为其提供示范,并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在大家的带动下,儿童也参与进来,站在老人边上帮他们制作饺子、填补茶水和点心。整场活动气氛活跃,秩序良好。老人们全身心投入活动中,展示了各类手法的饺子作品,充分展示了不同地区的饺子文化。
3)项目后期:小组总结。本次小组总结也是对整个社区发展模式介入易迁贫困人口社区适应的项目总结,目的在于总结半年以来社工站的工作,邀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分享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收集他们对社工服务的反馈与建议。表现较为活跃的几位老人和妇女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对社工团队在半年中做出的努力表达感谢。C1先生(66岁):“你们能抽时间出来帮我们开活动,我们都很高兴,也很感激……搬过来之后,虽然亲戚朋友少了,但是也认识了不少新朋友,邻居待我都挺好的,我现在很满足。”活动还邀请了三位村干部参与,村民委员会主任C7先生(34岁)以社工反馈活动为契机,从产业、保险、扶贫补贴等几个方面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宣讲了精准扶贫政策,并介绍了C村在2020年全面脱贫之后将继续实行的扶贫政策。三位村干部耐心回答了老人们提出问题,解释并纠正了许多政策上的认识误区。从地区发展模式的角度,通过社区活动将政策资源与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相链接,能够在已有的帮扶基础上,加强信息流通、澄清政策认知误区,不仅提升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对政策的理解,同时拓展了资源获取渠道。
1.评估方法
社会工作者主要采用的评估方法为四个方面:社区干部评估、研究对象评估和前后测问卷数据评估。
(1)社区干部评估
笔者通过对主要负责的村干部进行访谈,了解其对社会工作站在7月至12月对社区适应介入方面的活动开展情况、服务效果、服务内容等方面的评价。
(2)研究对象评估
笔者通过对几名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进行访谈,了解其对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实务期间的服务效果、服务内容以及自身改善情况等方面的评价。
(3)问卷调查前后测评估
笔者采集了同一批研究对象在实务介入前后的问卷数据,通过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对实施的社区工作介入效果进行评估。前后测问卷调查主要分三个模块:社会关系情况评估、社会参与情况评估、心理适应量表评估。
2.评估结果
(1)社区干部评估结果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介入结束后,对担任C村村主任的C7先生(34岁)进行了访谈。C7主任表示:“首先我认为是搬迁组的村民以及其他组村民精神面貌变好了,大家更加愿意参加活动了,就是积极性上去了。……其次,对三留守群体的关注跟我们村内的实施方向是一致的,比如儿童夏令营、图书馆项目、老年人讲座、中秋茶话会等等这些活动,对服务三留守群体,丰富他们的生活,以及发展我们村的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C7主任还肯定了社会工作者在提升社区教育水平方面的工作成效。“夏令营和图书馆项目对我们村教育水平提高是显而易见的,非常多的家长都在参与后跟我交流说这样的项目以后应该多引进,尤其是夏令营项目,今后能够将其固定化,每年都举办。”
可以预期的是,村小学、“暑期夏令营项目”和“康明斯图书馆”项目将成为C村教育平台的三大支柱,共同促进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让更多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能从中受益,缓解其儿童教育问题,提高其对社区的归属感。
(2)服务对象评估
在介入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对几位参与次数较多的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进行了访谈。C4女士(65岁):“……变化肯定大啊,我和孙女们都参与了许多活动。孙女们夏天参加了(暑假班)培训,还排练了节目表演。小丽的变化最明显,你们来之前她都不太爱讲话,在这边朋友也比较少。后来暑假班认识了很多村里的娃儿。现在变活(泼)很多,经常跟那些娃儿去看书,成绩也上去了一点。”C4女士还表示邻居之间的关系也比以往更加亲近,经常结伴去参加“妇女舞蹈队”的广场舞活动。对C4女士来说,舞蹈队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构建社会交往网络的重要途径,还是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融入社区的有效方式。
T1先生(52岁)也是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的一员,年轻时候曾经在上海、浙江等地打工能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能成家。在搬迁过来之后,他从一开始拒绝参与社工站举办的活动,到逐渐尝试参与,最后乐于参加社区活动,其社区适应水平显著提升。他还发挥了自己汽修的技术,经常帮忙其他邻居修理摩托车、三轮车,从而建立起了自己的一个小圈子。
像T1先生这样的独居户在C村的易地搬迁点中还有很多,许多还是高龄住户。社会工作者在进行介入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其自身发展,更关注构建住户之间彼此的联系以及他们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从更广泛的角度提高其对自身群体的认可,建立起身份认同,逐渐融入社区。
(3)问卷调查前后测评估
笔者于2019年7月与2020年1月分别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中12名研究对象进行了入户调查与问卷资料收集,所得数据形成前测与后测数据,用于对本次研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笔者采用的问卷为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研究》调查问卷中的易地扶贫搬迁板块,问卷内容涉及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家庭与个人基础信息、贫困原因及扶贫情况、搬迁后的社会关系情况、社会交往情况、社会参与情况以及搬迁后的心理状态与适应情况。
1)社会关系评估。在社会关系方面,将问卷中六道题进行得分比较,每道题具备1-5选项代表“非常差”至“非常好”五种程度区分,并分别赋值1-5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得分越高越表示关系水平稳定良好。如表5-2所示,接受调查的同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在参与社区相关介入活动之后,与周边社会关系中各群体的关系变化明显。在社会关系层面,调查对象与邻居、朋友、整体社区居民的关系均得到了提升,在开展社会工作前,与三者的关系均值分别为3.33、3.83和3.67,进行社会工作干预后,关系均值分别为3.83、4.42和3.67,统计结果显示三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