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动态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2022-08-23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社会学·国家治理与共同体研究专题

001 | 李钧鹏,茹文俊

治理手段——福柯权力观的另一维

015 | 迟帅

共同体的构成及其关联性——以中国农民文化的现代化为例

029 | 潘利侠

投入与超脱:齐美尔与布迪厄关于创造发生路径的思想比较

社会工作

040 | 杨国庆

守望相助:中国传统社会的助人理念

050 | 李青,王海洋

培养反映的实践者:社会工作教育的取径转向

062 | 解为瀚

社会网络中的“关键人效应”: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影响研究

076 | 杨梨,齐从鹏,张欢欢

防范多重学生欺凌风险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研究

治理前沿

091 | 于显洋,肖大恒

位育:人文区位导向下的社区特色化治理——基于北京市W街道的实地研究

104 | 王刚,张霞飞

空间的嵌入与互构:环境邻避冲突生成的新解释框架——基于核电站选址争议的个案分析

经济管理

118 | 何文举,李丽丽,夏漫莉

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城市群交易效率的比较分析

132 | 李玉刚,方修园,杨帆

社会网络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探索式社会网络还是利用式社会网络


undefined  

01

undefined      


治理手段——福柯权力观的另一维

【摘要】毫无疑问,福柯在权力、知识与话语的关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在政治制度、社会机构和管理技术方面的思考,却常常被学术界所忽视。事实上,除了知识和话语,治理手段是福柯权力观的另一个关键维度。本文回顾福柯的论著,对治理手段做出界定,将其与知识一疵加以区分,进而指出,虽然他的权力与治理术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解话语和知识如何以隐匿的方式施展权力的框架,治理手段却始终贯穿于其研究之中。本文对福柯的权力与治理术研究中的手段类型进行划分,并讨论这些手段如何与知识、话语发生关联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权力的施展,形成了什么样的权力施展模式。最后,本文分析不同时期的权力和手段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的手段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生成的,尤其关注这些手段在产生和发生作用过程中的历史意外性。

    【作者简介】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与知识社会学;茹文俊,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

02

undefined      

共同体的构成及其关联性——以中国农民文化的现代化为例

【摘要】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物质、制度和文化的转变,这些转变构成了中华民決共同体发展的历史背景。结合涂尔干人性的二重性概念,本文区分了共同体的物质、制度和文化三个维度,由此认为物质自立、制度自信和文化自觉是共同体实现充分、平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共同体只有在物质完备和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发展,结合农民文化的现代化,才能为不同群体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价值支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现代化为例,本文认为中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协调共同体以上三个维度的关系,这一框架也为分析其他社会群体提供了思路。

    【作者简介】迟帅,博士,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

03

undefined      

投入与超脱:齐美尔与布迪厄关于创造发生路径的思想比较

【摘要】表面上看齐美尔和布迪厄在很多地方都迥然不同,但是他们的研究涉及过很多相同的主题,正是在对这些共同主题大相径庭的阐释中,二人思想要义的核心区别才鲜明显露。本文比较了齐美尔和布迪厄有关创造如何发生的论述,布迪厄认为惯习、资本、场域等社会结构因素是个体创造得以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而齐美尔则主张创造是创造者个性的表达,尽管这一表达需要符合创造物领域的客观法则。二人对创造发生路径的不同解释又源自他们对个性、惯习、生命、实践和文化等概念的理解差异,布迪厄视个性和文化为社会要素特别是惯习的产物,而齐美尔承认个性在本体论上的差异,将文化看成个体主导的、主体和客体间的融合过程。这些差异使得二人在生命和实践观念上的相似之处变得无足轻重。究其根本,这些差异跟二人在投入和超脱上的不同取向密不可分。

【作者简介】潘利侠,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

04

undefined      

守望相助:中国传统社会的助人理念

【摘要】先秦时期,“守望相助”开始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生活理想;此后,“守望相助”逐渐从一种朴素的生活理想演化为一种核心的助人理念。作为一种助人理念,“守望相助”在制度层面体现为“患难相恤”的助人规范,在文化层面契合了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关系特征,从而形塑了中国传统社会助人系统的互助模式。“守望相助”助人理念可以为思考源自西方的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的本土化和处境化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作者简介】杨国庆,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工作本土化。

05

undefined      

培养反映的实践者:社会工作教育的取径转向

【摘要】受科技理性影响,社会工作教育日益朝向工具化与技术化方向发展,使社会工作专业在人才培育方面所遭遇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不断凸显,进而形塑了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在复杂、不确定处境中开展助人工作的实践性难题。为回应技术理性下社会工作教育培养实践者的困境,社会工作界日益重视知识来源的反映实践性,以试图弥补长期以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文章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反映实践作为培养实务工作者的社会工作教育取向,并借鉴Schon的交互反映理论,建构师一生协同式交互反映的社会工作教育路径,以培养具有反映实践能力的社会工作者。

    【作者简介】李青,福建医科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王海洋,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

06

undefined      

社会网络中的“关键人效应”: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影响研究

【摘要】社会工作者的离职意愿研究是中国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理论中一个重要维度,通过研究社会工作者的社会网络,能够使我们不局限于对社会工作者个体对象进行研究,而是从社会工作者的关系网络这一视角来看待社会工作者的离职问题。本文根据“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 2019)”的数据,对中国社会工作者的社会网络变量进行了判别分析。研究结论发现,社会工作者的社会网络中的强关系网顶可以直接影响社会工作者的离职意愿。由此本文指出,真正能影响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是家庭、亲族等亲密关系中那些“德高望重”的成员,他们对社会工作者职业选择的影响力要远大过非亲密关系人脉以及亲密关系人脉中没有话语权的个体。社会网络在对社会工作者发挥影响过程中有着典型的“关键人效应”。

    【作者简介】解为瀚,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07

DCFF      

防范多重学生欺凌风险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研究

【摘要】近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校园欺凌的有效治理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职业化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理应在有效防范学生欺凌事件中发挥专业作用。本文根据程序逻辑模型,探讨学生欺凌的多重风险因素,构建防范多重欺凌风险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结合需求评估数据和项目模式,设计了预防欺凌的系列课程,开展同伴教育小组活动和促进和谐共处的学校活动。分析前测数据、后测数据发现,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小学生的欺凌认知、对待欺凌的态度、自我效能和被欺凌后求助他人等方面都表现出积极的变化。

    【作者简介】杨梨,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儿童福利、校园安全与欺凌等;齐从鹏,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志愿服务;张欢欢(通讯作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非营利组织管理、社会治理等。

08

DCFF      

位育:人文区位导向下的社区特色化治理———基于北京市W街道的实地研究

【摘要】当前社区治理在模式或路径上已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基层政府大多仍在探索特色化的社区治理,这对当前的社区理论而言是一种挑战。深入实地研究发现,同构化的社区治理逻辑与异质性的城市人文生态逻辑之间缺乏融合,导致社区陷入解决常规问题的“问题导向”式治理模式。社区在其独特的人文生态点位上谋求适应与发展是一种“位育”的过程,其特色资源、区位比较特质和区域化特质是三个值得探索的社区特质建设和特色化治理创新方向。

    【作者简介】于显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体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织社会学;肖大恒,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

09

DCFF      

空间的嵌入与互构:环境邻避冲突生成的新解释框架——基于核电站选址争议的个案分析

【摘要】当前学界对环境邻避冲突研究呈现内卷化态势,“空间”变量的引入为环境邻避治理研究提供了创新可能。本文以一则拟建核电项目选址争议为例,将“空间”变量嵌入解释框架中,追溯风险社区环境邻避冲突生成的原因机理,提出了“多重空间嵌入——邻避空间——空间想象——邻避情结——网络空间动员——环境邻避冲突”的解释框架。本研究认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空间重构放大风险社区的邻避隐患,空间想象差异塑造风险敏感群体的邻避情结,而网络空间动员成为环境邻避冲突生成的现实手段。本文从重构空间规划体系与空间冲突的后置补救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王刚,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环境风险治理、海洋环境治理、地方政府治理;张霞飞(通讯作者),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风险治理、空间政治与城市治理。

10

DCFF      

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城市群交易效率的比较分析

【摘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笔者从6个维度构建交易效率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算出各城市各年份的交易效率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两大城市群交易效率时空差异,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区域一体化水平对交易效率的影响程度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对交易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间接效应都不明显,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差异化明显,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空间辐射效应较弱。人力资本对长三角城市群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对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将劳动力水平引入模型之后,笔者发现劳动力水平对两大城市群的交易效率均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简介】何文举,湖南工商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与新型城镇化;李丽丽,湖南工商大学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研究;夏漫莉,湖南工商大学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空间统计与计量。

11

DCFF      

社会网络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探索式社会网络还是利用式社会网络

【摘要】基于网络多元化和适应一创新理论,本文利用对167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了探索式社会网络、利用式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检验了制度环境、企业家认知风格对其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与利用式社会网络相比,探索式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更加显著的正向影响;(2)探索式社会网络和利用式社会网络之间具有对抗效用,其相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3)制度环境越完善,利用式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大;(4)企业家认知风格越具创新性,探索式社会网络越能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该研究结论对企业进行社会网络选择和维护,以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和提升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李玉刚,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制度创业以及企业成长;方修园,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企业战略差异以及企业成长;杨帆,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




875B  

转自:《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