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思考|王思斌:有效凝聚服务群众 促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5-04-18

社会工作本土化建构


推动党群工作、行政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融合发展

1347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指出,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在上述指示中,两个“事关”,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集中强调了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凝聚服务群众成为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

1347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以服务为专长的专业社会工作,被赋予参与社会治理职能。在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引导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的政府委托项目,越来越多地涵盖社会治理的内容,助力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是应该的,但关键在于运用何种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以促进有效的社会治理。在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中,社会工作学界曾提出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强化服务型治理和协商式治理的思路,且已有部分成功实践。社会工作者运用精细服务、平等待人、公平公正、尊重增能等专业理念介入问题,往往能入情入理地解决问题,收到良好成效。不过目前存在一个问题:政府委托的任务通常较为急迫且复杂,部分年轻社会工作者因缺乏社会经验,导致处理问题的效果难以达到委托方预期。但从本质上讲,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无不妥。倘若能给予更长的工作时间,让社会工作者积累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其工作方法大概率会取得更好效果。实际上,一些资深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之所以能解决复杂疑难的问题,正是他们明晓事理、了解民情、善于处理、长期关注的结果。
新时代社会工作是新时代群众工作的专业创新版。党的群众工作历史悠久,成效显著。其基本内容包括:走近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呼声,助力解决生活难题;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将群众视为智慧源泉,进而代表群众;通过示范说服群众、宣传群众,树立典型并加以推广,一般情况下,非重大问题或关键时刻,不采用强硬手段。长期以来,党的群众工作依托党政群及基层社区组织,开展顺利且富有成效。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等问题。部分地方干部和公职人员习惯于上传下达,有些玩忽职守、不作为且无作为能力,还有些临时聘用人员违规“执法”,这些行为伤害了群众利益与感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削弱了群众的向心力。

在推进以服务为导向的群众工作中,专业社会工作的优势是值得重视的。其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平等尊重服务对象,从社会与心理多层面着手,注重协同改变并激发服务对象内在能力,采用细致系统的工作方法,开展多方合作并持续跟进,等等。将党的群众工作深入基层、服务组织群众的思路,与专业社会工作理念方法相结合并系统化、理论化,是新时代社会工作创新的关键。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优势,避免将专业社会工作只当作一种方法而将之边缘化。实际上,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党群工作、行政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融合发展,以融合促创新,实现我国社会工作的系统化、专业化、学理化与现代化,是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3470

笔者曾对凝聚服务的结构、凝聚与服务的关系做过简要探讨。新形势下,有效凝聚服务尤为关键。应进一步明确的是,有效凝聚服务,既源于党政群社的服务,也取决于群众和服务对象对这些服务的感知与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党政)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凝聚服务群众的关键所在。

(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5年2月上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友情链接